第六十二章 无路(1/2)
世界上原本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而诸葛亮如今苦恼的就是路的问题。
所有的道路都被盗匪所监视,尤其是泰山境内。如何将物资粮食运送到泰山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若选择没有路的密林、山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和科技而言就如同穿越大海和沙漠一般危险。
农耕民族之所以选择定居而不同于草原的游牧也是有其地理上的原因的。同时通过数百年的儒家教导,百姓不喜欢远行,不习惯迁徙。在大多数人心中,背井离乡是仅次于死亡的一种恐惧。从而渐渐的对陌生事物产生一种畏惧感。
北方战乱、饥荒,但除了士族有意识的迁徙之外,老百姓依然会选择在家乡苟延残喘。离开了原籍就如同流民,不到万不得已,都不愿意远走他乡,即使是军旅在打完仗之后也还是会衣锦还乡。
蒋琬与诸葛雄二人从北地归来,不但带了一大批粮草而来,还接下了不小的订单,用大蒜和河北的商户交换粮食的事宜总算是办成了。但因为带着一批粮草回来,在路上又听闻盗匪正与诸葛亮一众有所冲突,便逗留在齐郡一带,不再前进。
诸葛亮当初给蒋琬的办法是让他将大蒜和青蒿等植物混合在一起,并且根据张仲景给的方子简单的调配后便形成了一款新的中成药。
比起大蒜而言,青蒿并不难寻,在各种山谷、河道、沙地,甚至于海边都能找到这类植物,只是这个年代的人除了部分大夫之外,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植物是可以治疗疾病的。
(相传三国时期,华佗就发现了采用青蒿治疗黄胆类疾病,后民间流传“三月青蒿能治病,五月六月当柴烧”。)
二人前往河北一地寻找各类战乱的区域展示其效果,蒋琬在诸葛雄的帮助下一边唱双簧,一边寻找商家,将这种对瘟疫有着明显预防的“神药”逐渐推广开来。
造势、利用舆论对于蒋琬来说也算是驾轻就熟,早在东吴之时就操作过一回,再加上他和张仲景的相识,也很了解一个名医应该是如何拿捏,于是一个方外神医的形象很快就形成了。张仲景的良方外加上大蒜——这个当代还完全不知道药用预防价值的事物,很快就为蒋琬打开了局面,受到河北各商户和大族的认可。
在这个信息传递还是已口口相传为主的年代里,甚至于不需要找一个真实的瘟疫重灾区试验,就已被传的神乎其神。没多久就得到了大量的销路,这也是因为其药效了得的缘故。
战乱之年,人们对于瘟疫的恐惧促使了良药的价值珍贵,对于大族而言,这就如同是护身符一般。随后粮食再次转变为当地的大蒜,大蒜又形成药材,药材换成粮食,滚雪球的效益一起来,蒋琬就成功的将大量的粮食带回了泰山。
诸葛亮自然早就知道了可能出现的结果,在他的年代里,也经历过不少类似的恐慌购物的现象,炒白醋、炒大蒜、炒盐等等,只是没想到在这个时代效果也如此之好。如今大蒜数量有限,只能作为药材的方式秘而不宣,待到来年种植的大蒜成熟之时,比如蒜醋一类的就可以融于各类家常食物中去,届时就能够给当地的百姓换来更大的收益。
书信中并没有提及粮食的数量和蒋琬所在的地点,这些只有诸葛雄知道。在询问过诸葛雄之后才得知情况,数量说不清,诸葛亮估计应该足足有上万石之多,至于地点就只能让诸葛雄带路,然后在护送回来了。
将此事的大概情况告知于高顺知晓之后,高顺表示愿意一同前往,顺便可与崔州平在河北汇合。高顺其实也等不起,如今下邳战事紧张,自己还需赶快完成此事回返下邳。既然高顺要一同前往,诸葛亮也自然必须跟随,于是就只留下吕蒙守卫军寨,而高顺也留下了两百名陷阵营军卒由部下统领协助吕蒙。
诸葛亮与高顺则带着一百人前往齐郡,一同前去的还有荆南和诸葛雄,老翁却出奇的不在此列。诸葛亮也似乎感觉到,近一段时间以来似乎韦天师对自己的控制弱了许多,与其说是鞭长莫及,不如说是不那么在意了。同时司马徽的相助也一同减弱了,或许是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了更为要紧的地方。
一路上倒也无事,高顺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话不多,所以诸葛亮和荆南都有意无意的保持沉默。只有诸葛雄对高顺倒是崇拜不已,没办法上前攀谈,就一个劲的让诸葛亮为自己多引荐引荐,若是也能加入陷阵营就好了。
诸葛亮对高顺也算是颇有好感,只是考虑到吕布和高顺可能存在的命运,故而也下意识的保持了一些距离,更不可能让诸葛雄去加入陷阵营,这些人恐怕要不了多久就会战死沙场。
齐郡,此地乃是徐州边界,是袁绍与吕布势力的分界处,如今又夹杂了曹操所培植的势力,可谓是三方的交界处。于是乎就形成了一个不小的商业市场,不少打着战乱年间,商业互通有无旗号的人都聚集于此,贩卖各类物资。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粮食、布匹、药材、盐铁物资以及消息。
蒋琬扮作来往的商户,并且雇佣了一些劳力,也混迹其中。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