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会见程竺山(1/2)
于寒客气道:“竺山先生客气了,我只是尽了一个炎黄子孙的本份。请坐下说话。”
他还是第一次被人称为大帅,这在近代可是军阀的专称,不过一细想,他可不就是军阀吗?
程竺山谢过一声后落座,又说道:“原本做好了长途跋涉的准备,没想到大帅亲自前来,倒是让在下省了大事。”
于寒笑道:“先生既然打算长途跋涉,想必身负重任,我这人是个直性子,先生有何要事,直说无妨。”
“好,既然如此,在下就直说了。”
程竺山起身拱手道:“大帅,如今华夏内外强敌窥视、群魔乱舞,国事艰辛、万民倒悬,大帅向来行驱逐敌寇、保境安民之举,不知为何屯兵于西丰、八面城,又进驻莲花镇,莫不是是要做同室操戈之事?”
于寒说道:“先生直爽,我也不藏着掖着了,想必先生也知道,沙俄人对关外之地早已垂涎三尺,恨不能吞入腹中。我陈兵于莲花镇、八面城,是担心俄军重兵来犯;
至于西丰,先生想必也看出来了,不过是疑兵之举,原因嘛,以先生的见识,想必已了然于胸。对了,就坐着说话。”
于寒不怕露底,以他对清军的了解,只要他不主动进攻,对方是不敢挑衅的,程竺山来访更说明了对方不想打。
程竺山重新坐下,抿了一口热茶后问道:“这么说,大帅眼下没有攻打吉林的打算?”
他很聪明地没问以后,如果不出意料,关外迟早被于寒尽收于手中。
于寒说道:“就像先生说的那样,大敌当前,应一致对外,不能将有限的力量消耗在内斗中。”
程竺山拱手道:“既然如此,学生替将军大人,替吉林万千百姓谢过大帅。”
于寒肃然道:“于某既手握重兵,则有守土保民之责,但仍力有未逮,华夏亿万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个‘谢’字,实在令于某汗颜。”
程竺山说道:“大帅过谦了,别的尚且不谈,能使辽东几百万百姓安居乐业,不受饥寒之苦,又令列强不敢窥视,在当下已无人能及。”
“竺山先生又谬赞了,辽东看似繁荣安稳,实则随时面临刀兵之厄。”
于寒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列强没有染指辽东,的确与辽东的貌似强大军事力量有关,也与倭国联合舰队被炸沉有关,还有英俄法德几国相互制衡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列强目前都没做好死磕辽东的准备。
程竺山感叹道:“夹缝求生,何其艰难?我辈唯有不惜一腔热血,才有望搏一个朗朗乾坤。
对了,大帅在报纸上刊登的大作,竺山也曾拜读,那几份报纸至今还保存着,但有闲暇便温习一番,可谓震聋发聩、石破天惊!”
程竺山指的是于寒抄袭千度百科的《论甲午战争反思》和战争纪实《燃烧的甲午》。
于寒长叹道:“可惜,知易行难。”
清廷是不会自上而下变革的,即使维新派没有整出“听议合邦”的昏招以及铤而走险地刺杀老佛爷,当变革触犯到实权派根本利益时,一场血淋淋的变故必然发生。
程竺山知道这个话题不宜深谈,便转口说道:“大帅既然借道,长顺将军想必乐见其成,定不会横加阻拦。别的不说,在对沙俄的态度上,将军与大帅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于寒说道:“不瞒先生,我这次北上,一路轻车简从,尽量不惊动各地官府,就是不想长顺将军为难,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看到老毛子在宽城子戗害百姓,便忍不住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没想到会牵出这么多事,真是越想省事,越省不了事。”
程竺山笑道:“大帅,这些都不要紧,你看,将军不是把我派来了吗?”
于寒一愣,随后哈哈笑了起来,想不到这位还挺幽默。
程竺山同样大笑,继而说道:“大帅,吉林地薄人稀,产出无几,连年入不敷出,还得朝廷倒贴,将军虽殚精竭虑,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收效甚微,大帅若身处此境,不知有何良策?”
于寒讶然,程竺山竟请教起了民事。他想了想后说道:“我哪有什么良策?论治理地方,和长顺将军相比,于某远远不及。辽东能有眼下的局面,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程竺山拱手道:“还请大帅不吝赐教。”
于寒说道:“倭寇败亡后留下了大量无主农田,关内又涌入了大量灾民,填充了辽东人口;加上我有点家底,所以才侥幸有了今日的局面。”
程竺山苦笑道:“可惜这些根本无法照搬。”
吉林可没那么多钱粮,涌入几百万灾民试试?非乱套不可;无主土地怎么整?打土豪分田地吗?东北占地的还都没旗人,长顺有十个胆子也不敢这么整,不然非被革除旗籍再被惩办不可;办工厂?没钱。
说了这么多,已经有了交浅言深之嫌,程竺山也不再纠结这个话题,拱了拱手说道:“在下虽有幸在此得见大帅,但仍想到辽东一观,不知大帅可否应允?”
于寒奇怪道:“这是为何?”要是有什么要协商的,他完全可以一言而决,何必大冷天跑来跑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