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722章:我绝对不会丢下一个兄弟

第722章:我绝对不会丢下一个兄弟(1/2)

目录
好书推荐: 任行太白 明末之力挽狂澜 修龙破 星际枭宠:殿下,撩你上瘾 娇妻别太甜,花开一夏 万界公众号 重生之军工霸主 芦笙舞的传承 小花仙之星辰之光 都市之极品至尊

吕征带着两千亲兵,一路向北飞驰,马蹄声震天动地,看那样子是要顺着原路返回。就在这时,只听得一声号炮骤然响起,霹雳一声,惊天动地。东面、西面、北面喊杀声四起,三拨儿军马顺势杀出。东面是一万大宛弓骑兵,西面是三千印度斯坦轻步兵,北面是三千希腊步兵。再加上从南向北紧紧追赶的五千大宛骑兵,吕征的两千骑兵已经被包了饺子!

北面的小山之上,拉赫蒙立马在自己的将旗之下,仰天长笑道:“吕征!你中计了!我看你今日如何逃出生天!随我来!”话音一落,他一抖缰绳,纵马如飞,带着数百亲兵冲下了小山。此时此刻,对于此战的胜负,他的心中已经没有丝毫悬念了,定是大胜之局。

昨夜哈桑曾经供述,这一支汉军的数量有三四千人,确切的数字他不甚清楚。如今战场上出现了两千多人,另外的汉军不知道在哪里。可是拉赫却丝毫不以为意,只要吕征在战场上就够了。生擒这一支汉军的主将,另外的千余汉军自然会手到擒来的。以两万贵霜军队伏击两千汉军,若是再让汉军跑掉,那便是天大的笑话,他拉赫蒙还不如找一块豆腐撞死算了。

在数百亲兵的簇拥下,吕征纵马狂奔,马蹄达达,眼看向北狂奔了三四里,他突然一声令下:“向西突围!西面只有数千轻步兵!”他身边儿的通讯军官不折不扣地执行了命令,呜咽的号角声响起。刹那之间,两千汉骑略略改变了方向,划了一个有些花俏的小圆弧儿,斜斜地向西北方向冲去。只要击败了西边儿的数千轻步兵,这一支汉骑就能逃出生天。

不得不说,吕征选择的这个时机极其精妙,北面的三千希腊步兵正在依托小山布阵,东面的一万大宛弓骑兵离着还远。南面土库曼的五千大宛弓骑兵正在衔尾急追,汉军一改变方向,他们也不得不改变方向,他们的战马可是没有马镫的,立刻便造成了一阵混乱。

趁着土库曼大喊大叫着整顿队形的时候儿,两千汉军纵马如飞,距离那三千印度斯坦步兵只有三四百步了。“放箭!”带队的印度斯坦军官大喝一声,数千支箭矢带着风雷,犹如一片乌云,黑压压地向着这两千汉骑倾泻下来。汉军太近了,再不放箭,就来不及了。

印度斯坦步兵的弓矢比较弱,射程只有三百步,大部分的弓矢都落在了地上,只有少部分落在了骑兵的阵型之中,他们造成的伤亡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箭雨方歇,两千汉军又前进了百余步,印度斯坦人的大胡子和赤脚已经近在眼前了。片刻之后,两军就要相撞。

“冲过去!”吕征爆喝一声,带着数百亲兵冲在了最前面。太阳刚刚升起,朝霞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顺着那一片朝霞望去,印度斯坦步兵身后数里之外,是一条幽深的峡谷。那一条峡谷是通往伊塞克湖的,只要沿着那一条峡谷北上,就能逃出生天。

此时此刻,吕征的这一支精骑距离印度斯坦步兵只有两百步了,以高速运动的骑兵冲击静止的步兵,是十拿九稳的事儿。只听得一声暴喝,紧接着便是一句叽哩哇啦的异族话,三千印度斯坦步兵突然向两边儿闪开。两千连人带马都披着重铠的重骑兵犹如幽灵一般从三千印度斯坦步兵的身后显现出来了。他们身上的铠甲充满了异族风味儿,眼神中满是讥笑,太阳的光辉下,他们身上的重铠闪烁着片片金光,胯下的战马也已经提到了最高速。

“贵霜人的重骑兵!”汉军中顿时发出了一声声惊呼,以轻骑兵和重骑兵高速对冲,完全是自寻死路!可是前有猛虎,后有群狼,两军近在咫尺,再想改变方向已经来不及了。“用陌刀,冲出去!随我来!”吕征发出一声暴喝,双手握紧了手中的那一柄加料的陌刀!

两百步的距离转瞬即至,两支骑兵顿时毫无花巧儿地撞在了一起!人喊马嘶,刀光闪铄,鲜血四溅,一片人仰马翻!吕征的这两千亲兵,大多数都是羌人,都是打老了仗的老兵,两军对冲之时,他们屏气凝神,握紧了手中的陌刀。等到和对方重骑兵相撞的那一瞬间,他们爆喝一声,猛然从战马上飞身而起,手中刀光一闪,从半空中一刀将敌人砍翻!然后,他们顺着刀势,急剧下坠,或者落在敌人的马背之上,或者再次一刀劈下,顺势飞起。

仅仅是一刹那的功夫儿,高速对冲的两支骑兵就倒下了一半儿。被连人带马劈成两半儿的贵霜重骑兵轰然倒地,溅起了一地黄尘。来不及跳跃而起的汉骑被撞得飞上天空,在半空中吐出一大蓬鲜血,手中的陌刀铛啷啷落下,噗通一声,他们的尸体也被高速前进的战马踏成了一堆残肢碎肉。战马的哀鸣声、陌刀穿透人的身体的声音彼此交错,响成一片。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穿书后,炮灰的艰难生活 守陵娘子山食纪 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 强抢县令千金,我占山为王 1910:重回乱世做英豪 表妹薄情(双重生) 窈娘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复山河 太公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