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历史军事 > 汉逆之吕布新传 > 第561章:文比武比

第561章:文比武比(1/2)

目录
好书推荐: 任行太白 明末之力挽狂澜 修龙破 星际枭宠:殿下,撩你上瘾 娇妻别太甜,花开一夏 万界公众号 重生之军工霸主 芦笙舞的传承 小花仙之星辰之光 都市之极品至尊

次日一早,新任烧当羌王格日力就来到了汉家招抚西羌使臣吕征的大营,伴随他的是两个新任万夫长察木合和桑巴,他们身后是二十几个万夫长千夫长。数百名亲兵押着几辆大车,上面累累垂垂全是人头,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个个面目狰狞。其中有几十个是察木合和桑巴往日里的仇人,这次也被他两人夹带了私货,这种小事儿格日力老爹自然是不会深究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格日力老爹掌了一辈子大权,聪明着呢!

来到汉军大营之后,格日力并没有先去见吕征,而是带着他的部属们来到堆放汉军尸骸的空地上,摆齐了香烛纸马,开始祭奠。“汉家的儿郎们!格日力老爹来看你们了!你们都是棒小伙子,可惜落得个埋骨异乡,都是呼利基那厮做的孽呀!”格日力老爹哭得稀里哗啦,很是令人感动。只有聪明的桑巴发现,老爹偷偷儿用手在眼睛前抹了几下。

祭奠完战死的汉军之后,格日力老爹又把带来的大批牛羊交给了汉军的辎重兵们。“棒小伙子们!这是一万只羊,一千头肥牛,明日还有五千匹骏马!你们不远千里跋涉而来,为的是我们西羌人的幸福生活!你们辛苦了!大块儿吃肉,大腕儿喝酒!吃好喝好!”

做完这一切之后,格日力老爹便带着一众万夫长千夫长,直挺挺地跪在了中军大帐的前面,一个个俯身低头,伏地不起。还真别说,新任烧当羌王格日力的这一番做作着实为他赢来了不少同情者。“这老爹做事儿忒干脆了!一是一,二是二!”“要是呼利基早这样做,还至于死上那么多人吗?”“老话儿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汉军们纷纷议论道。

吕安并没有让格日力等太久,一刻钟之后,格日力老爹和万户千户们就被请进了大帐。

距离木乘谷三十里外的一处旷野上,聚集了数百支队伍,昨日一听到吕征砍了呼利基和七个万户之后,五大羌王就带着众多小羌王和使者连夜拔营北上了。这个汉家招抚西羌使臣是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冷娃儿,自家还是晓事儿一点的好,莫要惹恼了他。

“格日力真的把呼利基的子孙都砍了?”牢姐羌王惊诧地问道,他毕竟还年轻,经过的事儿少。“这还用问吗?烧当羌一个羌王,八个万户,八个人都死翘翘了,他自然是一人独大了。换了我,我也是要这样做的!草原上历来便是这样,弱肉强食嘛。”封养羌王还是一如既往地直率。在夏日的暖风中,他瘦削的身躯站得就像一颗笔直的大树。

“这事儿得好好地核计一下,烧当羌屈服了,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们了。”先零羌王到底是老谋深算,老奸巨猾,他嘴巴里倒吸了几口凉气儿,嘬了半天牙花子说道。“把各路羌王和使者们召集起来,问问大家伙儿,是准备干仗,还是准备臣服汉家,公议吧。”

片刻之后,众多小枪王和使者们便都赶来了,他们团团围坐在一起,听着五大羌王把现在的局势说了一遍。“现在就是这个局势,是战是和,大家伙儿想一想,一会儿公决。但是有一条儿,无论如何,大家伙儿都要抱成团儿。孤军奋战那是死路一条,呼利基就是血淋淋的教训!”五大羌王中,先零羌王德高望重,为人和蔼,大家伙儿总是愿意听他的意见。

别看这些小部落人少势单,当家的可是都是聪明人,比草原上的老狼精明多了。正是因为部落太小,他们的情报工作却做得极好,拳头小,眼睛就得看得远一些,耳朵儿就得伸得长一些,否则早就被六大部落囫囵个儿吞下肚里了,连个骨头渣子都不会剩下的。

先零羌王说得这些,早已是旧闻了,他们早就得到消息了。就连察木合和桑巴如何率军杀人,如何做戏都打听得一清二楚。事到如今,汉家一统西羌的心思大家早就看明白了,那是大势所趋,无法阻挡了。与其明刀明枪地和汉军打,还不如在谈判桌儿上争个短长。

“先零羌王说得好!无论如何,大家伙儿真的要抱团儿!”封养羌王大声表示赞同了。“还是要和的,汉家给的条件很好了,互市,设置榷场,给与官职,送子弟入学,我们只需要和汉家使者仔细谈一谈细节就可以了。”说话的是一个小羌王,打起仗来,小部落不过是炮灰儿罢了,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部落就要完蛋,龟儿子才愿意打呢!

“说得好!好好儿谈一谈具体咋做,大部落吃肉,小部落总得喝上一口汤吧!”“就是,就是!一百五十多个部落呢,大家伙儿凑份子!”“敦煌、酒泉、张掖、武威、金城、陇西六郡六个榷场太少了,再增设两个,大部落们一人一个,再加上几个小部落,剩下的三个,小部落们共管好了!”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了,他们最关心的自然是利益分配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穿书后,炮灰的艰难生活 守陵娘子山食纪 我的师妹不可能是傻白甜 强抢县令千金,我占山为王 1910:重回乱世做英豪 表妹薄情(双重生) 窈娘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复山河 太公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