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章 震旦传承(三)(1/2)
释迦牟尼降生前本已修成菩萨,住在兜率天内院,凡4000年。释迦牟尼观察5种因缘(时间、地点、国家、家庭、父母)已经成熟,便决定降生人间,要以摩耶夫人为母,度化众生。
释迦佛在证悟佛法之前是跟着印度修行者修行的。出家时先跟随外道修了三年“无想定”、三年“非想非非想定”,后又在雪山修了六年苦行,磨练意志,转化身心,但后来发现都不是大道,都解决不了生命最本质的问题。
太子在苦行林中修六年苦行,形体枯瘦,仍未见道。他便放弃苦行,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复了健康。太子来到附近一株大菩提树下,以吉祥草敷设金刚座,东向端身正坐,发誓:“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六天之内证得“四禅八定”,而后一夜之间证得六种神通,第七天,腊月初八日凌晨,睹明星而悟道,证悟到了无上正等正觉即佛家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人尊称他为“佛陀”(意为觉者),圣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释迦牟尼成道时,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见?我当教以圣道,令其永离妄想执著,自于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与佛无异。”
我们在这里说说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也就是“九次第定”: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
这是修炼的境界。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你修到初禅定,你就能离开欲界升入一禅天作天人,以此类推。
第九灭受想次第定,又作灭尽定,于其中,心与心所之流暂时中断。虽然其时一切名法活动已停止,但依然拥有保命之温的身体还活着。灭尽定是外道没有的,和外道的无想定不同,是二乘四果罗汉特有的。
灭尽定是怎样的呢?灭尽定者。三果以上圣人。欲暂止息受想劳虑。依於非想非非想定。游观无漏以为加行。乃得趣入。入此定已。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第七识俱生我执及彼心所亦皆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法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
灭尽定前六识都停了,不工作了,第七识的俱生我执也停了,只有第七识的俱生法执和第八识还在工作,还留在这个身体。
无想定又是怎么回事呢?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谓外道修有漏定。伏住想心不行。如夹冰鱼。如石压草。不知微细生灭。命终生无想天。得四百九十九劫中想心不行。此无想唯属外道所修。
无想定只是把“心想”压住了,把念头思维压住了,就像石头压住草一样。虽然草停止了生长,但是石头拿开后,这个草就会疯长,因为这个草根还在。这个草根,就是微细生灭,就是第八识心田的种子。到了无想天,四百九十九劫后,这“心想”又回来了,烦恼还在,还得入轮回。
有人修行入无想定,以为是涅槃了,后来出定又入轮回,这时候就骂佛陀,你不是说涅槃就解脱了?为什么还要转生轮回?这不是骗人吗?因为谤佛,下地狱了。
大家知道现代印度的瑜伽士,把自己放在一个空箱子里,埋在地下10米深的地方。32天后,当人们把他从地下挖出来时,竟安然无恙。在这期间他的呼吸心跳全部停止。当然,瑜伽士这个不能说是灭尽定,只是说明禅定这个事情确实是有的。
佛法修炼者入灭尽定可以达到几千万年。《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五》记载:玄奘法师乃是从印度归国于西域途经乌铩国时曾听说,乌铩国山中,过去有一个于迦叶佛时入灭尽定以待释迦文佛出世的比丘。因“雷震山崩”而被人们发现。出定后即问:“我师迦叶波如来何在?”众人答:“久入涅盘。”复问:“释迦文佛成无上等觉未?”答曰:“已成,利物斯周,亦从寂灭。”于是这个比丘闻已低眉良久,以手举发,起升虚空,作大神变,化火自焚,遗骸坠地。王与大众收骨,起窣堵波,即此塔也”。
佛陀身前把衣钵交给大弟子迦叶尊者:“我今将欲入大涅槃,以诸法藏嘱累于汝,住持宣布,勿有失坠。姨母所献金镂袈裟,慈氏成佛,留以传付。”佛涅槃后二十年,迦叶尊者“厌世无常,将入寂灭,乃往鸡足山。”也就是迦叶尊者在鸡足山入灭尽定,等待弥勒出世。佛经记载,迦叶来到鸡足山之巅,“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峰敛覆。”将自己埋藏在鸡足山中。就这样一直等待下去,56.7亿年后,弥勒佛三会说法之后。“将登此山,至迦叶所。慈氏弹指,山峰自开。”大迦叶尊者将佛祖嘱托的金镂袈裟转付弥勒佛后,将升入虚空,“化火焚身,遂入寂灭。”
迦叶尊者在鸡足山的事情,大家可能还有怀疑。不过有人见过,篇幅太长,这里就不转载了,大家可以搜索“英国哲学家柏克森见到迦叶尊者之事详情”。
《楞严经》:“现前纵得九次第定,犹是法尘分别影事。”九次第定还是法尘分别,那佛家讲什么定呢?楞严大定!
什么是楞严大定?我们来看坛经里的一个公案:
“禅者智隍,初参五祖,自谓已得正受。庵居长坐,积二十年。师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闻隍之名,造庵问云:汝在此作什么?
隍曰:入定。
策云:汝云入定,为有心入耶?无心入耶?若无心入者,一切无情草木瓦石,应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识之流,亦应得定。
隍曰:我正入定时,不见有有无之心。
策云:不见有有无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无对。良久,问曰:师嗣谁耶?
策云:我师曹溪六祖。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隍闻是说,径来谒师。
师问云:仁者何来?
隍具述前缘。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