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章 因明辩经(三)(2/2)
(5)扎金堪布(相当于校长)定期到露天辩论场,逐班抽查学习情况或临时抽考背诵、辩论。而在四大辩论期间,由堪布亲临指导,让不同班的学僧对辩。平时每天晚上,在康村及其所属僧舍居住的学僧,必须出舍按年资排坐在院内,背诵课文,有康村执事巡查。如发现不出舍背书者,给予一定的处罚。
(6)每年堪布要两次检查背诵,一次是在夏季,一次是在冬季。每次每个学僧规定背诵长贝叶经五十页,超过者,在大经堂受奖,不足五十页者,还要受罚给露天辩经场背碎石或者冬天给辩论场的树木浇水。
辩论的形式辩论疑难问题有多种形式:既有一对一的答辩,又有一人立宗众僧质疑的辩论;既有本级互辩,又有本级对其他层级的辩论。在规模上,既有全扎仓学僧参加的,又有全寺学僧参加的,投考拉然巴格西时更是三大寺学僧齐聚问难。辩经考试分正反方对经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辩论。辩论有声有色,围绕着提问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提问的僧人站着做出抬腿、击掌等动作,事实上,这些动作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比如每一个提问者都要先说一个“底”,随之将右手向后高高扬起,再和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那一声“底”相当于开启智慧,因为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而他的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拿底”,“底”音象征启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我们的智慧。
问难与答辩:
当问方击掌要求被问者回答时,答案要简单明了、干脆利落。其次主题必须连贯,除非对方主动询问“为什么”,被问者才能多加解释,否则一般来说,只能给予“是、不是、一定、不一定”的解答。这看似死板的辩论,却能训练学僧以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例如:
问:你觉得人有没有“灵魂”呢?
答:没有,因为我没见过。
问:你没见过,不一定别人没见过,难道你没见过就等于不存在吗?
答:是。
问:如果这样说的话,一个人所能见到的事物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很多人没有见过华盛顿、纽约,难道它不存在吗?
答:不一样,它们存在,它们看得见摸得着。
问:那么你的意思说,看得见的外在的物质是存在的,而看不见的内在精神是不存在的,是吗?
答:是。
问:照你的观点,你有没有思想、感情、意识呢?
答:我不确定,但有。因为我是人,有它们人就活着,离开它们就不是人,只是一个肉体。
问:那好,你的观点是“我没有看见”就不存在,那你的思想感情意识等在哪里呢?你看得见、摸得着吗?你的理由不能成立吧!
很多人对于佛学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是内心的感受,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也不符合理性和逻辑。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情况是佛教是可以实证的。佛教讲的四禅八定,四果罗汉,菩萨的五十四圣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验证。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经中的一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这也是因明学的作用。比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看看楞严经,一个一个用严密的逻辑给你推理出来,一切都无。
很多人看《中论》,学《因明》,脑袋好像给人敲了一棍,懵圈了。很多我们认为想当然的,其实都是错的。比如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什么意思,就是万物没有来,也没有去。你从北京走到上海,其实根本没这回事,你根本没动。你要看到这里,不得懵圈?
僧肇写“物不迁论”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
为什么这样说呢?非常难以理解。比如你以前是个小鲜肉,现在是个老咸鱼。你说流光迁谢,所以动而非静,青葱岁月留在过去,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是你仔细推敲:正因为青葱岁月留在过去,所以根本没有动啊!二十岁的小鲜肉,永远定格在二十岁,他不是你。你这条老咸鱼是小鲜肉吗?不是。如果回答是,你应该是原来的模样。就像发电影,我们看这个人从小到大在成长,其实他根本没变,只不过是前面一张胶片,现在一张胶片。你说现在的胶片和过去那张有关系吗?没有,这只是两张独立的胶片。
“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如朱颜在昔。今已老耄。以谓流光迁谢。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以我而观。朱颜自住在昔。未尝迁至于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人之以为迁流者。以少壮不来。故以为动)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我之所谓不迁者。以少壮在昔不来今。亦如老耄在今不至昔。故以为静)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同以昔物不来。而见有动静之不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迷者以情逆理。故塞。悟者以理达事。故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若悟真常。有何相可滞哉)。”憨山大师《肇论略注》。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小乘说万法皆空,析法真空。就是一个东西,你考究分析其根本,都是空的。
庄子提出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捶,今天取其一半,明天取其一半的一半,后天再取其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像这样每天取一半,总有一半留下,直到万世也没有穷尽。
如果万物不空,这句话是对的。我们分析物质,从一个物体到分子、原子到夸克,再小就看不到了,是不是空也没办法证实。世亲菩萨作了一个推理:万法是空的,不可能无限制的分解。如果能够无限分解,那一个杯子和须弥山应该一样重。这就不合常理。为什么呢?如果物体可以无穷分解,它就是无穷重,所有的物体都是无穷重,所以杯子和须弥山应该一样重。
这个结论当然是错的。所以物体分解到一定的时候,突然就空了,没有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