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傣寨风情(1/2)
快速处理好车子,大家各自背着包袱,随便找了个去“一寨两国”的当地团,便朝目的地进发了。
“一寨两国”离市区也就十来公里,开车十几分钟的车程,目的地就到了。
赵志隆到了才知道,这个地方被开发成景区了,兴致顿时减了大半。
进去稍微转了转,更觉得索然无味,啥也没看着,就是个民俗公园,兼卖卖东西的,而且,不自由,只能在银井这边晃悠,缅甸那边的芒秀不让去,中间隔离带挡着呢,狗屁个“一寨两国”,巨坑,还不如找个普通的傣寨看看呢,浪费时间!
这个地方名声大,只是国人的好奇心重,商家和地方为挣钱的宣传,其实真心没啥意思。
问了其他几人,都是差不多的被欺骗的感觉,既然大家感觉都不行,那赶紧走。
出寨,向当地人了解了一些旅游资源方面的资讯,打个车,掉头直奔喊沙寨。
喊沙是经过开发规划的国家3a级景区,一个古朴美丽的傣族村落,离国境线仅两公里,远远看去,座座竹楼坐落在大片凤尾竹和榕树林中,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买了门票,步入村寨之中,才发现,村落里既有竹楼,也有汉族样式的楼房,以为村寨是汉傣杂居的,问了当地人才明白,其实那也是傣家人的住宅,只是现在条件好了,有改善性住房需求罢了。
傣族历史悠久,古称“百越”、“摆夷”,有自己的文字和文明,著名的泼水节,其实就是他们庆祝自己傣历新年的宗教仪式。
傣族是个佛教民族,属小乘佛教分支,与汉族同属禅宗,而不是藏传佛教的密宗,著名的傣族三节:泼水节,开门节和关门节都是宗教节日演化而来,从宗教方面探源,西南少数民族应该与汉族的渊源更深些。
他们自古生活在滇省南部富沃的河谷坝区,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居民建筑以竹楼为主,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以大米为主食,尤喜糥米,闻名遐迩的竹筒板,就是他们极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另外,烧烤也很有名,比较有特色的,还有“虫宴”,估计一般人受不了那种重口味。
他们仍然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痕迹,比如,男方是入赘,女性当家,婚礼在女方进行,全民族都认为男孩是赔钱货等等。
他们的恋爱很有趣,充满浪漫色彩,傣语称“约骚”,这个词容易让人浮想连篇,容易联想到“约炮”,汉语称法就好听多了,“串姑娘”,挺喜庆的叫法,具体就是,傣历新年那天,女孩穿上盛装,带上黄闷鸡,到集市上去,等自己喜欢的男孩来买。
据说,戴眼镜的被当作文化人,谈恋爱时有特别优待,不知是不是真的。
傣家人能歌善舞,舞蹈主要是对当地常见动物形态的模拟和艺术化,如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他们居然也有赛龙舟的习惯,看来纪念和喜欢屈原的,不仅是汉族和棒子,还有傣族呢。
傣族男子一般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装一般是肥腿长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跟苗族有点像。
而傣族女子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把她们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看来女人的爱美之心是不分民族国界的。但现在年轻女子并不喜欢民族特色的发饰,整体上,不细看,也就跟汉族女子差不多。
但这个民族,不分男女,都喜欢背个织锦做的挎包。
走上充满异域风情的村落里,遇到的傣寨男女老少,普遍是这种装扮,只有傣族老妇人,才会在头上罩上一圈花里胡哨的发饰,赵志隆总有一种冲动就想上去问问,老人家,您一辈子顶着这么重的玩意,不累吗?
沿村寨主干道的人家,不少都开成了店铺,很多居民搬了热带水果摆在门口,见到游客便热情地招揽生意。
傣族人果然热情好客呀!听说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泼水和拴线的礼遇,以祝福客人吉祥如意呢。
赵志隆上前问了问价格,芒果和火龙果的价格只有内地的五分之一,不禁咂舌,国内运输成本真是太高了!
已经背着个大包了好不好,干嘛还要提水果?赵志隆不想给自己增加额外负担,狠心拒绝掉主人的交易邀请!
村寨中央位置是标志性建筑——泼水广场,大家一起照了张合影,这是习惯。
虽然来的时候不对,没有见识到泼水节和“串姑娘”的民族保留节目,但来都来了,总得显摆一下,证明一下自己来过,哈!
然后赵志隆就跟其他几位说了声,各玩各的,过会电话联系,或到时间在寨门口会合,便临时拆散了这个小团体,暂时各走各的,自由活动。
机会难得,这个时候,她不喜欢这个电灯泡跟着大煞风景,于是小铁也被沈佳音打发到那边去了,理由也很强大,他们那边三缺一!
小姐跟在这么一位神人身边,小铁也放心得很。
寨心广场旁边就是著名的“喊沙奘寺”,号称傣族第一寺,也是中缅边境最大最著名的寺庙之一,都到这里了,就去看看喽,在尘世中混迹久了,难免有一些市侩的痕迹,进去接受一下宗教的洗礼也好。
毕竟,国内寺庙一片乌烟瘴气,都波及到道教了,那也只是佛的代理人出了问题,佛本身是包容的、无错的,宗教应该是个完全干净的东西。
说到宗教,就不得不提宗教自由,也就绕不开***,这朵***的奇葩。
按理说,***教也是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的源头,《可兰经》也在宣扬真善美,怎么演变到现代,变成了这么个奇形怪状的东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