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物资准备(1/2)
既然耗费的物资那么大,就那么就需要准备一大批的战略物资。
首先便是粮草准备,一个骑兵人吃马嚼一天大概要吃十二斤的粮食,而大宋聚集的铁骑部队超过二十万之多,预计到时攻击蒙古草原的将超过三十万铁骑。
那么每天就要吃掉三百六十万斤的粮食。三百六十万斤的粮食大约是一万八千多石。
大概要准备三个月的口粮。
三个月的口粮大概是一百六十万石还要多的粮食。
而大宋的南方水稻田平均一亩单产约为六石左右,那么就需要二十多万亩的土地来来供给那些人的粮草消耗。
这对大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但这个问题没有办法绕过去,必须要解决,如果将士们连饭都吃不饱的话,如何能爆发惊人的战斗力呢?
大宋和以前相比,战斗力强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后勤保障工作做得十分的完备。
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有大宋这样的后勤保障输送。
大宋对于后勤保障的重视程度非常之高,设立了专门的部队来护送粮草的押运保证,每一次开战都能让士兵们吃饱饭再上战场。
哪怕是蒙军作战,例如在三峰山之战的时候,他们的粮草储备就不是很多,他们能赢全赖天助。
然而作战总不能永远只靠这些不确定的因素,能把握住的一定要尽量的把握住。
蒙古大军的后勤之所以问题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奶酪的发明的确给他们减轻了不少的后勤压力,他才让他们从漫长的补给线当中坚持了下来。
而且蒙古大军非常适合在极端情况下的作战他们的士兵在草原上长大气候比大宋的中原地区更加的恶劣,所以他们的忍耐力非常的强悍。
深入漠北草原进行决战的话,大宋的军队就要面临着极端地形和极端天气的作战,这对宋军士兵来说十分的不利。
宋军士兵没有在如此极端地形生活的习惯,他们喜欢聚集在平原地区,以耕作为生。
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有着天然的对抗性,游牧必须来劫掠农耕文明的产物才能够发展壮大。
农耕文明衍生出来的士兵如果想要北伐的话,就要以综合国力来碾压他们。
游牧民族虽说不是全民皆兵,但民风彪悍,非常适合军力上的提升。
事实上大宋能够在和蒙古的作战中屡战屡胜,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
虽然在冷兵器的时代,纯粹的军事能力,甚至比综合国力的对抗更加占据优势。
可是经济上的腾飞,后勤保障的供给以及军械的技术代差都让宋军有了战胜蒙古铁骑的信心和实力。
没有这一切的话,宋军拿什么跟蒙古铁骑去作战呢?拿什么意志来战胜他们呢?
到了现在,蒙古的势力已经被压缩到了一定的范围以内,他们的国力已经没有以前强盛他们的军队因为没有以前壮大。
草原的经济产出毕竟有限,因此蒙古绝对供养不起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他们势必要裁撤掉一些步军来保障自己在草原上的优势。
这对大宋来说也是一样的,大叔已经没有了,对步军有的那么严,客的需要,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步军来防守,只要守备长城边线就可以了。
主动进攻还是需要铁骑部队,现在大宋的总兵力超过了一百余万,而骑兵部队总数大概约为二十万出头。
不仅需要步兵转化为骑兵部队,一些年老病弱的士兵也可以告老还乡回去务农了。
大宋对这些退伍的士兵,还是有着相当好的优待的,他们可以选择一片自己的土地建立庄园来进行耕作。
虽然他们无法上阵杀敌来争取爵位,但是他们精耕细作同样能够争取爵位,光宗耀祖。
因此宋军的对于裁撤老弱的抵制并不是很强,大部分的士兵还是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
大宋对于北方地区耕作的人是有优待的。
北部地区人烟稀少,一些退伍的士兵如果选择在北部地区建立庄园和农田耕作的话,那就可以有着双倍的田亩奖励。
这一切都对于大宋的士兵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不少的士兵愿意回去进行工作,从此摆脱戎马生涯的生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