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深入辽东(1/2)
蒙古大军约十万人辽东半岛地区,准备和宋军作战。
在兵力配比上,蒙古大军占尽了劣势,所以蒙古大军并没有指望可以迅速击溃宋军。
他们的目的是依托地形进行节节抗击有效的防御,阻止宋军向前推进,以此来拖垮宋军的补给线。
这批蒙军收到了蒙哥的命令,蒙哥告诉他们宋军是从胶东半岛地区启程才登陆辽东半岛的,因此补给相对来说比较困难。
只要拖住大半个月左右,宋军的补给就会告罄,那时候就是蒙军的机会。
补给一直是困扰着一个军队最的问题之一,没有补给的部队士气就会下滑,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并不是的部队都能在绝境当中爆发强大的战斗力,三峰山的奇迹实在太难以复制。
无论是宋军还是蒙军都明白,不可能依靠这种侥幸的胜利。
唯有谨慎的谋划,妥善的部署,以及将士们的三军用命,才有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蒙古大军的将领是一位性情较为激进的将领,他实际上并不想打这种防守作战,他更喜欢主动进攻。
在他看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如果能将宋军压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那么他们就会不战而溃。
当然这只是他美好的愿景,这位蒙古将领也知道,自己手腰杆不够硬,没法跟宋军正面较量,只能先以防守为主。
赵与芮并不知道这位蒙古将领的性情。
但是,依照原本就计划好的方略,他们打算诱敌深入蒙古大军向南突进,然后利用战船的优势进行登陆作战,在蒙古大军北部出现。
原本的对位情况,是蒙古大军在北而宋军在南,而将蒙军诱入半岛之后就会变成宋军在北,蒙军在南。
这样的话,蒙古大军的补给线实际上是被宋军切断的,而宋军还可以依靠水路进行物资补给。
而且宋军了辽东半岛地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也可以在当地组织一些应急的物资。
原本是蒙军的主场优势,现在却拱手让给了宋军,宋军反而是鸠占鹊巢,赢得了战役的先机。
蒙军和当地百姓的关系并不是太好,因为蒙军经常进行那种方式的作战,所以对当地的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当地的百姓对蒙军的态度是恐惧,而不是欢迎的态度,对宋军反而是比较欢迎。
因此宋军在当地作战还是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的。
蒙军并没有意识到和当地百姓配合的巨大优势,他们认为,更应该凭借的是自己的战马和钢刀,那才是硬道理。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进军的路线上时常被误导,进军速度往往没有宋军那么明确,那么迅捷,经常会导致贻误战机。
宋军就是依靠着这样的巨大优势才能够迅速的赶往战场,每一次宋军的支援速度都比蒙军要快。
蒙古大军约十万部队从幽云地区的交界处关隘那边冲过来,聚集在了辽东半岛的北部地区。
他们枕戈待旦,磨快了钢刀随时准备向着宋军发起冲击。
虽说蒙军以防御为主,但是蒙古将领认为他还是应该主动进攻一次宋军,将宋军向后击退一些。
目前的宋军站位过于靠北,辽东半岛大部分地区已经被宋军占领,这就无法威胁到宋军的补给线。
九月四日,准备好的蒙军开始向着宋军发起进攻。
蒙军初期的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宋军往往和蒙军交手过,几个时辰就会战败后撤,蒙军也可以趁胜追击,趁此斩获不少的战果。
但是他们大多数是缴获一些物资,比如营帐的建设一些弩箭炮石之类的。
宋军的直接损失并不大,反而是蒙军的伤亡较多。
不过宋军的物资本就匮乏,蒙古将领认为这还是值得的,因为这样大减少了宋军的物资。
这位蒙古将领认为,宋军的物资大概只够维持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那么每一次消耗宋军的物资都会给宋军带来极大的困扰。
九月五日,蒙军已经占据了辽东半岛的北部一些城池,宋军开始逐步后撤到复州城。
蒙古将领虽然认为宋军并不应该如此的不耐打,但是也没有多想,自认为蒙古大军的实力还是在宋军之上的。
双方在复州城郊大战了三个昼夜,蒙古大军最终击溃了宋军,宋军被迫向南撤退。
复州城以南已经没有较大的城池了,蒙军认为自己的战略目的已经初见成效,这位蒙古将领已经开始向蒙哥报捷。
当然他并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后,他只是认为自己占据了先机。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