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 强弱转变(1/2)
绍定三年,宋军斩获史实大捷。
蒙军全面收缩,原本丢失的故土,终于在这一刻全部回到了大宋的手中。
大宋厚积薄发,积累的国力一朝爆发,饶是蒙古也有些扛不太住。
当然,这也和宋军很少在平原地区作战有关,蒙军铁骑的实力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
宋军战线前移,迅速的控制住了黄河南岸的全部地区,并且修筑了类似要塞的壁垒。
不止如此,大宋人口因为增长较快,土地有些不太够了。
而黄河以南的地区,丰饶肥沃,而且蒙军曾经实行了十不存一的措施,导致这里的人口很少。
刚好,许多的人可以迁到这里来,获取新的土地,就能够贡献更多的钱粮赋税。
而且军功制也有了更多可以封赏的田地。
将士们立了不世之功,朝廷自然不吝啬封赏,将获得的不少田地赏赐给了将士们。
有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战斗力强弱和军功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宋朝堂之内,普通人和士绅、豪强的差距一目了然。
科举制度每年只从无数人当中遴选出数百人,整个大宋的晋升途径是被卡住的。
千余年前的商君就将这些东西研究透了,没有绝对的平等,军功制度让这些人有了向上爬的道路。
很多普通百姓,靠着自己在战场上面的努力,不少人现在也是百亩良田,一家吃饱穿暖没有压力。
哪怕是有不少牺牲的将士,他们的战功也足以让他们的家人安稳度日了。
他们的孩童可以大宋办的太学堂或者将领讲堂他们接受知识的熏陶。
这样的规矩之下,人人奋勇争功,人人不畏战,不怕战,才有了大宋战斗力的疯狂飙升。
蒙军现在全面收缩回了黄河以北地区。
这一战造成的最大的改变便是造成了宋蒙之间强弱关系的转变。
大宋将士仍有接近八十万,而蒙军已然不足五十万了……
大宋的战力第一次占据了优势地位,哪怕蒙军再度扩充部队,也难以短时间追上大宋的步伐了。
而且更的是,伴随着黄河以南地区的丢失,蒙古的钱粮赋税严重的下滑,而大宋的收入再一次达到了新高。
原本卡在了一万万六千万贯的收入再一次上涨,大宋每年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一万万八千万贯,朝廷有了更多可以调动的力量。
宋军越打越有自信了,蒙军则是士气蹉跎,需要长时间整顿。
当然这并不是说宋军就可以打下去了,宋军也需要休整了。
大宋连年作战,几乎没有停过,宋军将士也多有疲惫。
现在是绍定三年的盛夏,原本打算秋日起兵的赵与芮把行动计划拖到了绍定四年。
整个大宋也需要消化的时间,虽说很想乘胜追击,但也要考虑具体的情况。
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是强行作战的话,是要吃大亏的,这一点蒙军就印证过很多次了。
宋军开始北上,在黄河沿岸布防。
蒙军一方面加强了胶东半岛地区的防御,一方面开始水军。
窝阔台深知,这一次蒙军失败的最大原因,竟然是宋军可以从泗州地区直接登陆开封府作战!
这让窝阔台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惊!
水路运输不需要过多的在意粮草辎重的问题,因为船只的运输肯定比陆路运输更加方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