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边境山尽头 杏园神仙居(1/2)
说好了是去拜访一下阿总,想着快一年不见了,有些啥变化,结果意外的是,阿总立即兴奋地给安排了这趟预料之外的短途旅行。
虽然这让中午2点从“环疆美食街”几位大姐那里抢买到的4素一荤8元中午2点盒饭失去了预留晚餐的意义,但乌恰这顿晚餐,却让我美美的吃到完全吃不下。
“环疆”类似乌鲁木齐的小西门,在这一片的好处就是,你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老汉,提着专用的柳条编的果篮,一筐装20来个大桃子,15元一筐,见到这种我一般很难抗拒。就象来的第一天,安定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了一只小号的伽师甜瓜,美美的吃了三顿,满意之选。我承认,这是喀什的吸引力之一。
等到了乌洽县,路上连绵纯黄的山峦,那种气势,是用水粉画可以表达的。单纯,却倔强,顽强的身形,历经岁月,与落日交相挥映,让人联想起玄奘的伟大。对比强烈的,是高高的白杨形成的绿墙引路,到了全是杨树天下的村庄,仅供一车可行的水泥路,平平整整地修到了老乡家门口。
从外面看,墙是纯土坯搭的,黄黄旧旧的,丝毫不起眼,只能让人联想起两个字:贫穷。
可从踏进门的一刹那,眼前的一切,就让人恍若隔世:顶上,是6米以上高大的木质顶棚,杨树搭成的凉棚整体抬高,正好露出了四面的空间,让周边的绿树立即成为丰美的背景;正好形成的中庭底面,是整齐的斜拼红砖地面;两侧,有四到六根粗大的彩色木雕曲线造型的支柱,那象葡萄藤的自然曲线,削切得如此美丽,淡绿或淡黄色的油漆使所有的柱子显得美丽动人;两侧柱内,是两张超大的土炕,上面铺着地毯,这是供午休的地方;一进门的左边是厨房,右边是会客室,所有的住房都有漂亮的布帘配合着木质对开门。其他卧室房间,都这样挂着布帘,男主人带着外孙一起出来迎客,女主人也笑逐颜开地在门口,负责与我行见面礼,我知道她们应该是碰脸的,但我真不知道从哪边碰起,于是就略显尴尬地和女主人双手相握,表示了谢意。还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守着一辆山地车,显然对突然来访的我们有些不知所措。过了一会儿,他切好了瓜,端给我们时,才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到了这里,笑容就是唯一通行的语言了。我不需要会维语,一切笑笑就可以了。
进到门里,我还没来得及欣赏这间豪华大屋,女主人开始端着水壶和脸盆,给我们浇水洗手,我知道这个要用流动的水洗手的习俗,我看到她很是体贴地浇了三次,每浇一次,就停顿一下,等我把手揉搓一番,之后,再递上大红毛巾,擦干手,进到右侧的客房里面。
其实说这里是客房,也不是很准确,这里应该还是他们作礼拜的地方。或者是餐厅吧,总之,坐在炕上是必须的,因为一桌好吃的,全在炕边上。阿总直接坐进去,因为我穿着裙子,他说就让我坐炕边上,就可以了。
再打量这间屋子,与和田的风格很象,顶上是十一根粗梁竖搭;剩下横搭的是细一点的,大概5年生的细杨树树干,上面还有一个供冬天烧火通烟管的风孔,风孔上,也是砖搭成的小屋子,可以挡雨,又能通风。
所有屋角都是精心装饰过的,那色块和质感,很容易让我联系起吃的生日蛋糕上挤出来的纹,就是那种感觉。仍然是铺着大毛毯的炕上,那一角是一摞丝绸被面的被子,足有7、8床之多;而围着餐桌放着的一圈丝绸面料的厚长条坐垫,是专业标配,在和田高山蒙古包里,也有这样的配置。
桌子的中间,是一个高脚大玻璃盘盛放着厚厚的一堆大馕,看上去和喀什街头卖的有些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芝麻,却多了一些其他配料,似乎与汉人的葱饼嫁接了一下似的新品种;剩下一圈围着的,是各种小托盘的干果,巴达木、核桃、杏子、杏仁,还有鲜杏,刚从后院摘下来的,全部都在眼前。女主人给我们每人一个空碗,放进了一大块冰,是的,这一块冰差不多是我一个月的冰摄取量,正不知怎么说,不需要这么多时,茶水已经倒进了这冰山一样的大冰碗里。
我拼命用仅会的一句:“REHMET”表示感谢;而阿总似乎总是“BODIBODI”,看来前面这个感谢是书面用语,而后面这个应该是生活用语吧,我努力学,却说得不象,就象当年广东话“JEMYA鸡翼”也一出口就被“非洲妹”笑一样。
男主人替我们一人掰了一大块馕之后,自己也掰了一小块,然后把它放在刚才那个“冰山“冰茶水里,蘸着吃;那么我也有样学样地开吃吧,这个变种馕和冰茶水一混和,那叫一个香甜啊,我吃,我吃,我正不停的吃下一块的时候,阿总看不过去了,悄悄地说:“少吃一点,后面还有呢!”
我这才知道,啥叫第一次吃法式大餐的错误,再一次上演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