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83zws.com
首页 > 玄幻魔法 > 除灵者传说 > 古酆 飞鸟时代

古酆 飞鸟时代(1/2)

目录
好书推荐: 穿越到冰与火之歌 诡妻一枚 我在异界当宗主 重生在阴间 多利亚的战纪 海贼之曜 众魂熔炉 大海贼教父 足坛外星人 九御神王

谢明震说到好了现在换我和大家接下来我给你们说说弥生时代(やよいじだい)公元前300-公元250年日本古代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其文化称弥生文化。1884年这种陶器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弥生时代在绳文时代之后,古坟时代之前,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250年之间存在。可分前、中、后期。弥生文化是在绳纹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大陆(包括中国和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它首先出现于九州北部并逐渐向东发展,到了后期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弥生时代普遍有了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开始使用铜器铁器;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与中国、朝鲜半岛交往频繁,深受大陆文化的影响。弥生时代总是被强烈地和稻作联想在一起。起初,稻作是由新移民带来的,但更早的时候,稻作已被引进。然而,在弥生时代稻作才被大规模地推广,特别是水田的种植,而且是在南部与西部,这清楚地反映出新来者的文化偏好。这将成为后来的日本人直至现今日本人的文化基础。如青铜与铁的传播一样,稻作的传播反映出移民可能的移动。至公元1世纪左右,稻作从西南部相当迅速地传播至本州中部,但进一步向北传播较缓慢。虽然稻作、青铜及铁从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于北部,但并未被大规模采用,而北部直至8世纪或甚至更晚仍停留在绳文阶段。易言之,北部与南部之间存在着相当的文化鸿沟--今日北海道的虾夷民族的存在仍象征着该鸿沟。

日本出产有限的金属矿,因此金属用具倾向于和高地位有关。然而,持有金属的“象征地位的物品“并不是当时社会愈来愈阶层化的惟一因素。如同大多数的农业发展一样,稻作引起社会内部资源基础的缩小,使社会精英较容易控制社会资源。稻作也导致较永久的定居、较广泛的土地确认以及保卫且扩大边界的需要,特别是当人口增至200万人左右之时。战斗随之增加,持有金属武器加上有能力号召战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就进一步提升。当然,部落之间战斗愈来愈多,使得各部落依据战斗胜负而排列等级。

在这愈来愈阶层化的世界,奴役很常见。低阶者在路上遇见高阶者时退至路旁并鞠躬让后者通过--这种习俗继续延至19世纪。阶级由头衔来区分,高阶男子有四五个妻子,较低阶的男子也有两三个妻子。

加速阶层化的另一个因素是财富,特别是经商带来的财富。有些部落够幸运,在他们的领地内有金属资源。有些部落因新的技术发展获利,例如从公元1世纪左右起在九州生产的丝绸。玻璃技术与冶金也有所发展。产品多样化导致交易增加,包括与大陆之间的交易以及列岛内的交易,而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市场。爱知县朝日,就是这样的一个交易中心,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弥生定居地遗址中最大的,占地约0.8平方公里,而典型的定居地介于0.02到0.28平方公里之间。

部落之间的战斗、精英的出现以及控制资源的竞争,导致政治化程度的增加。许多部落首长与邻近的部落缔结同盟,组成了无数的小王国。

折叠农业、纺织

村落多建在河流附近的台地或平地上,周围往往设壕沟。房屋一般是竖穴式的,平面呈圆角方形或圆形。为了贮存谷物,建筑干栏式(见干栏式建筑)的粮仓,其遗迹在兵库县的田能、静冈县的山木和登吕等遗址被发现。村落附近有水田,以登吕遗址为例,它们被划分成许多整齐的长方形田块,用木桩和木板加固畦埂,水渠纵贯田间。除种植水稻外,其他农作物有瓜类、粟、豆类及麻等。农具除石、铁制品外,还大量使用木锹和木锄等,收割则多用石刀(镰)。与绳纹时代相比,狩猎和渔捞在技术上虽有进步,但在整个经济生活中的比重已大大下降。随着农业的发展,开始有了纺织业,织物是平织的麻布。普遍发现陶制和石制的纺轮。从奈良县唐古、爱知县瓜乡、大分县安国寺和静冈县登吕等遗址出土的木制织机部件来看,当时使用的是一种单综的原始织机。

铁器和石器

铁器出现于前期,熊本县斋藤山遗址出土的铁斧便是例证。中期铁器普遍增多,种类包括锹、锄、镰等农具,斧、凿、锥、?(简单的刨)等工具,刀、剑、戈、矛、镞等武器,以及鱼叉、鱼钩之类。但直到中期,石器的使用仍很普遍。与绳文时代相比,打制石器显著减少,磨制石器大为增加,后者主要是斧(锹)、锛、凿、刀(镰)等工具和农具。福冈县的今津、今山和立岩发现专门制作磨制石斧和石刀的加工场遗迹,其制品在九州北部乃至中部地区广泛分布,可见磨制石器的制作已专业化。到了后期,由于铁器进一步普及,石器才迅速减少,乃至绝迹。一般认为,前期的铁器是从大陆输入的,中期和后期则主要利用输入的铁料在日本本地加工制作。

折叠铜器

主要为铜剑、铜矛、铜戈和铜铎。剑、矛、戈分“细形“和“广形“两类。前者系从大陆输入,发现地点主要在九州北部。后者是本地铸造的,形体庞大,铜质不良,不是实用的兵器,而是祭器,除九州北部以外,还广泛分布在四国、中国(本州西部)和近畿一带。铜铎是日本本地产的铜器,也属祭器,其分布范围在以畿内为中心的本州中西部和四国的东部地区,但在九州北部也发现了铸铎的范。铜镜主要是从中国输入的“汉式镜“(见汉代铜器),也有少数是从朝鲜输入的“多钮细纹铜镜“(见朝鲜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此外,还有本地仿中国镜而制作的“倭镜“。据研究,日本本地制作的铜器,铜料是由大陆输入的。

折叠陶器

陶器是弥生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称弥生式陶器。一般呈红褐或黄褐色,烧成温度约850c。制作方法是泥条盘筑,经慢轮修整。器形大致可分壶形器、瓮形器、钵形器和高脚杯等类。由于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弥生式陶器的形制变化比较复杂。前期的器物属“远贺川式“(1931年首次在福冈县远贺川畔的立屋敷遗址发现,故名),花纹用篦尖刻划,或用贝壳押印。进入中期,“远贺川式陶器“衰落,代之而起在九州出现无纹陶器,在本州西部出现栉齿纹陶器,而本州东部的陶器则含有浓厚的绳纹式陶器的遗风。后期本州西部栉齿纹陶器盛行,影响及于九州,并扩展到本州的东部。最后,陶器上施花纹的风气衰落,便形成了与古坟时代的“土师器“相似的素面红褐陶。弥生陶器的特点是薄而坚固,纹饰简素,讲究实用。弥生中期以后实用了旋转台,制陶业开始与农业分离,进行专门生产。

折叠装饰品

最常见的是手镯与项链。手镯主要是用贝壳制成的,也有铜制的玻璃制的,后两者的形状仿自前者。项链由各种不同形状的珠饰组成,其质料有玉石、玛瑙、琥珀和玻璃等。玻璃手镯和勾形珠等的原料可能自大陆输入,但系在日本当地制造。福冈县须玖遗址和三云遗址的瓮棺葬墓出土的玻璃璧,形制、纹饰与中国的相同,是从中国输入的。

折叠墓葬

墓葬有瓮棺墓、支石墓、石棺墓、土圹墓、方形周沟墓(土圹墓周围设沟)等类。瓮棺墓和支石墓的分布限于九州北部。石棺墓除九州北部外,也见于本州西部的山口县一带。土圹墓课方形周沟墓分布在九州和本州各地,范围较广,有的墓中用木棺。各类墓中的尸体多为仰身直肢。大多数墓很少有或完全没有随葬品,但九州北部如佐贺县的宇木汲田、福冈县的三云、须玖和平原等遗址中有少数墓却有数量甚多的珍贵随葬品,种类包括铜剑、铜矛、铜镜、各种珠饰和玻璃壁等。这说明当时的社会已存在着少数占统治地位的人,他们拥有多量的财富。中国文献中的有关记载

弥生时代中、后期的日本,在《后汉书·东夷传》和《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当时日本总称为“倭“,分成许多小国,有“王“、“大夫“、“下户“、“生口“等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倭奴“国曾遣使到洛阳,汉朝赐其王以金印(见汉委奴国王金印)。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倭国王帅升又遣使来朝,并献上“生口“(奴隶)。到了三国时期,邪马台国成为许多小国的共主,其女王卑弥呼于景初三年(239)遣使到洛阳,魏帝赐“亲魏倭王“金印及锦缎、铜镜等各种礼物,由带方郡派官吏回访。此后,邪马台国又多次与中国交往。关于邪马台国的所在地,学术界有两种不同意见,即“九州说“与“畿内说“,长期争论,至今未有定论。

有人认为弥生人与弥生文化来自中国的吴与越,有日本倭人来自吴太伯的说法,日本倭人的水稻品种是来自浙江省一带,文化上日本人称为照叶树林文化在弥生时代,也即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原本发展缓慢的日本原始社会突然一夜暴富,飞跃进全新的农业社会。通过对大量出土文物和遗址的深入研究,日本考古学家认为,弥生时代的跨越根本在于中国秦汉时期的移民入岛。他们带来了大陆先进的农耕文明,给日本列岛带入全新气象。

随着移民到来,弥生人陆续从潮湿阴冷的沿海地带迁移到广袤的平原,建起干栏式房屋,制成美丽的麻布衣服。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女人开始享有比以往更多的首饰和其他装饰品。如手镯和项链。随着农业社会的兴起,男性在部落中的作用凸显,地位逐渐提升,原始社会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这一变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的多寡的变化。

这个被后人命名为“弥生“的时代,在其步入后期之后所要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将彻底将日本列岛带入与绳纹时代和早期弥生时代迥然不同的全新时代,最终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奴隶制社会。

古坟时代(era of great tombs,假名:こふんじだい),又称大和时代,日本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从公元250年开始,迄于公元538年,因当时统治者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岛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为主,北海道则未发现。这一时期的坟墓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沟,“前方后圆“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坟的周遭围绕着中空的黏土塑像,这些筒状土制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称之“埴轮“。建筑这些坟墓需要花费大笔金钱,只有少数的统治阶级能够负担,目前发现有七十一座,钥匙孔形的古坟最常见,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据悉为全世界最大的古坟。古坟里通常有许多铜镜、珠宝等物品,到了后期,古坟里还有兵器和盔甲。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并开启了佛教建筑的时代。古坟时代前期为250--456,安康天皇遇刺,兄终弟及;古坟时代中期456--507年,武烈天皇无嗣,法统断绝,继体天皇以旁系即位;古坟时代后期为507--538,年,这一时期大伴和物部氏相继掌权,最终被苏我氏歼灭。苏我氏开始专权时代,日本到达了飞鸟时代。

弥生时代以后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终于七世纪初。古坟初建于三世纪中期,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以奈良县为中心,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五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古坟只埋葬部族首长,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当时,农业生产仍是共同进行的,主要财产采取部族首长所有的形式。

进入五世纪,这种原始的所有制关系开始崩溃,大家族发展为生产单位和动产所有单位。原有部族内部发生利害矛盾。在这种变化的基础上,从五世纪中期起,畿内强大部族间的相互内战激化。有些强大的部族与出现倭五王的百舌鸟古纹群和古市古坟群有关,这些强大的部族,后来便制服了大和、吉备等地的有力部族。到六世纪,继体天皇系统的新兴势力统一畿内东部各部族,确立了大王的地位。以筑紫君磐井为首的北九州势力,曾希望获得与此类似的地位而进行反抗,但在其获得这种地位之前,这种反抗即已溃败。在内战过程中,各地首长授予部族成员中的有力者以修造小古坟的权利,借以增强战斗力而赢得内战的胜利.因此原来只是首长墓的古坟,到五世纪后半叶便向小古坟群(群集坟)演变。这种倾向到六世纪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修造的古坟超过十万个。古坟的主体部分也采用横穴式石室,这很适合加强自主性的大家族的存在。石室内理葬数代家族成员,并以武器为中心,陪葬有须惠器、土师器等死后生活的必需品。

但大量小古坟群的出现,逐渐减弱了古坟作为统治者的建筑物的性质。因此,从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倭王权在畿内尽力建造寺院,同时限制修筑小古坟群,大王和强大的豪族则葬于模仿中国皇帝陵墓的大型方坟。这样,古坟时代临近结束,而所谓大化《薄葬令》更进一步助长了这种倾向,留下来的只不过是高松冢古坟等贵族阶层的坟丘小但很华丽的古坟。关东和东北地方古坟时代的结束比西日本晚,直到七世纪前半叶仍修造前方后圆坟。

另外,最近在群马县高崎市发现的六世纪的水田,为提高水温而被分割成二百三十多个地块,每块面积约为二公亩,水田表面残留有许多长二十四点五厘米的足迹。

日本古代继弥生时代之后的时代,因当时统治阶级大量营建“古坟“而得名。古坟的分布基本上遍及除北海道以外的日本全境。年代从公元250年开始,迄于6世纪。一般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分别相当于3世纪、4世纪、5世纪,6世纪或归入后期,或另称晚期或终末期。

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迅速衰落,日本最初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也于此时相继编成,从而进入日本考古学上所称的历史时代。因此,古坟时代属日本的原史时代。这一时代铁器进一步发展,它在生产工具方面完全取代了石器,在武器方面取代了青铜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种类增多,家畜饲养业亦随之而发达;手工业有新的发展,与农业的分工进一步明确;出现了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即以畿内地区为中心的大和政权;开始出现了文字。

农产品除最重要的水稻以外,还有谷子、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等粮食,各种瓜类和茄子、萝卜、桃、柿等果菜,同时普遍植麻。农耕工具中,石器已绝迹,木制的锹锄镶有铁口,有一种大型的铁制三齿耙或四齿耙,最适于开垦。至少在后期已有铁犁,岛根县匹见町的发现便是例证。铁镰的广泛使用,使收割的效率亦有提高。此外还饲养马、牛、猪、狗、鸡等家畜和家禽。

古坟时代的陶器,有“土师器“与“须惠器“两种不同的陶系。土师器流行于整个古坟时代,由土著的“土师“部民在各地制作,制法为泥条盘筑,慢轮修整,烧成温度约850c,红褐色,无花纹,器形主要有壶、瓮、碗、高脚杯等,各方面都与弥生式陶器相似,系自弥生式陶器发展而来。须惠器是中期才从大陆引进的,代表一种新的制陶技术,主要由来自朝鲜的“陶部“工人在相当集中的场所制作,采用快轮制法,在狭长而有倾斜度的“登窑“中烧制,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上,质地坚硬,呈青灰色,往往有自然釉附在表面,器形富于变化,主要为壶、瓶、盘、碗、杯、高脚杯等类。

3世纪中期到4世纪初期称为古坟时代前期。4世纪后期称为古坟时代中期。6世纪、7世纪称为后期。

折叠前期

公元250年开始,前期的古坟的石室大体是竖穴式,大部份是首长墓,以壶形土器、器台形土器面貌出现。

この时期の主な王墓

奈良県桜井市、箸墓(はしはか)古坟(邪马台国の女王卑弥呼の墓と目され、最初の王墓。280メートルの前方后円坟、造営は3世纪中半说)

奈良県桜井市、大和古坟群の西殿冢古坟(219メートル)

奈良県桜井市、柳本古坟群の行灯山古坟(242メートル、伝崇神陵)

奈良県天理市、柳本古坟群の渋谷向山(しぶたにむかいやま)古坟(伝景行陵、310メートル)

この时期の王に准じる规模と内容の主な坟墓

奈良県桜井市、桜井茶臼山古坟(280メートル)

奈良県桜井市、メスリ山古坟(240メートル)

主な首长墓

山梨県甲府市、铫子冢古坟(168メートル)

冈山市、神宫寺山古坟(约150メートル)

东広岛市三ツ城古坟

飞鸟时代(日文:あすかじだい),约始于593年,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 年,上承古坟时代,下启奈良时代。

此期以政治中心为奈良县的飞鸟(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分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593年-645年,苏我专权时代,646年-672年,为曲折发展时代,在位的天皇受到了左右两方势力的压力,在先进与反动的方向中进退维谷。673年-710年,日本朝着盛世前进,最终到达了盛世--奈良时代。

6世纪初,武烈天皇去世后,缺乏皇位继承人,大伴金村从越前迎来男大迹王继承皇位,他就是继体天皇。

当时,在朝鲜半岛,新罗、高句丽的势力扩张,威胁百济,并使日本在朝鲜南部任那发展势力的半岛经营策略陷于窘境,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大陆移民的流入。

在国内,皇室在统一国土后,不断霸占地方贵族的领地,扩大自己的屯仓,并将侵略朝鲜的军事负担强加在他们身上,皇室和地方贵族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侵朝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引发了人民的反抗。

6世纪中叶以后,部民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开始瓦解,部民纷纷逃亡。朝廷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日益加剧。

在 6世纪初,在朝廷中握有实权的大伴氏曾因主张把任那四县割让给百济而受到攻击,从而失去政治势力,物部氏和苏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军事的贵族,是维护原有统治方式的守旧势力。苏我氏从5世纪后半叶起,在朝廷中掌管财政,势力逐步扩大。苏我氏与大陆移民的关系密切。

当时,苏我氏是积极吸收外来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势力。当百济圣明王献给日本朝廷佛像和经论时,苏我稻目积极主张崇佛,力图通过崇拜佛教来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统一全国的思想,加强皇权。物部尾舆则主张信仰原来的氏神,以维护氏姓制和部民制,坚决反对崇佛,于是两派间围绕崇佛与排佛展开了激烈斗争。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后,以皇位继承问题为契机,苏我稻目之子苏我马子和物部尾舆之子物部守屋之间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马子讨灭守屋取得胜利,物部氏灭亡。打败物部氏之后,苏我马子立泊漱部皇子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为苏我马子的傀儡,曾指着献上来的野猪说:“何时如断此猪头,断朕所嫌之人。“苏我马子闻言大惊。

592年,苏我马子唆使东汉直驹刺死天皇。为了独揽朝政,同年12月,马子推举外甥女炊屋姬继位,是为日本历史上第

飞鸟时代后期贵族女子

飞鸟时代后期贵族女子

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录摄政,以万机悉委“。后来世人因厩户皇子聪慧,治政英明,称其为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书纪》称他“生而能言,及壮有圣智,一闻十人诉,以勿失能辩“,具有能吏的素质。他师从高丽僧惠慈学佛教、百济博士觉哿习儒学,自幼受到大陆思想文化的熏陶。

圣德太子执政之初,朝廷正处在内忧外患之时。所谓外患,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隋朝;在朝鲜半岛,渐趋强大的新罗,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并在吞并任那(日本在朝鲜的据点)之后,与日本的关系急剧恶化。所谓内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毕现,以苏我氏为代表的豪族势力尾大不掉,皇室势力单薄。圣德太子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12阶冠位制定于604年,次年开始实施。冠位是授与贵族的荣爵,

圣德太子的冠位制度

圣德太子的冠位制度

只按才干和功绩授与个人,不能世袭。实际上,冠位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氏姓门阀势力和选拔人才的作用。它推进了贵族的官僚化和以天皇为首的官僚体制的形成。

宪法17条也制定于604年。《宪法》力图从思想理论上规定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义务,同时通过吏治达到民治,规定了君权的崇高性。《宪法》的内容含有中国儒、法、道诸子百家及佛教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是《宪法》的核心思想。《宪法》提出“承诏必谨,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其用意在于提高皇权,压制氏姓贵族的势力,建立君主专制王朝。《宪法》提出要给百姓以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如“勿敛百姓“;“农桑之节,不可使民“等,以消弭人民的反抗。

折叠独兴佛教

提倡佛教佛教的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涅盘等教义,要求民众安于现状,追求来世。推古王朝通过振兴佛教以达到树立全国共同崇拜的宗教,来削弱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皇权。

594年朝廷曾下诏“兴隆三宝“,宪法17条中也规定了“笃敬三宝“。圣德太子带头建立斑鸠寺(法隆寺的前身),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又撰写《三经义疏》。国内出现了竞造佛寺的局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快穿:你惹他干嘛,他恋爱脑来着! 模拟诸天:从一代剑魔开始 预支未来,修出个人间武圣! 火影:辞真传 人在遮天,系统在完美 肉身成圣:从站桩加点开始 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 一世之尊,从遮天伏羲开始 我今来见白玉京 盗墓:悟性逆天,成就见神不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