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话 胜利女王(1/2)
n3级战舰的18寸炮其实威力也不弱了,使用6crh弹的话,出膛威力理论上只比大和炮低了5毫米的穿深。但是,低了毕竟就是低了……因为受到轻弹主义的误导,6crh弹比本来已经一只脚踏进轻弹范畴的一式彻甲弹还要轻上近180公斤,这必然会导致长距离弹道的急剧衰减;除此之外,毕竟是20年代初的老炮,火控系统太早、炮身寿命不佳、防护只是将将达到旧18寸的水平,缺点还是很多的。
缺点就是值得改进的点不是。炮管重新做了调整,进行了膛线镀铬处理,把其重型穿甲弹的风帽调整为6crh,并加装驾轻就熟的一整套火控系统:agtu、延时射击装置、27**火控雷达、930型观测雷达、mk.x火控台……实际上,靠着930型雷达也有一套光学观测设备,用来在万一需要在类似中途岛这样的深海栖舰怨灵红雾大规模蔓延的地带持续作战之用,反正也多不了多少重量。炮塔基本设计不变,只是斜角和部分区域的厚度略加调整,省去的部分用于强化顶部护甲,但护甲两层之间加入了剥被帽系统,这一层发泡水泥直接把炮塔的防护能力提升了一寸还有富余,可以很充裕地挡下交战距离内大和炮的直击——正面甚至足以抵挡试制甲炮的一式彻甲弹。
整个工程提升了约30吨的重量,但威力和精确度均几何级数攀升。就前卫自己的评价,这样的18寸炮,威力毫无疑义地凌驾于现在的大和炮之上,即使考虑到大和炮的近失弹效果,也只有极其偶然的状况下能够和本炮匹敌,大和炮还得尽力努力才行。
……当然,与这样的好炮配合的必然也是足够强悍的舰体。前卫对自身的设计如下:
*全长268米,最大幅37米,吃水9米~10.5米,标排五万三千吨,满排六万九千吨;
*舰艏为30°倾斜艏+直球鼻艏+平甲板船体,舰首向后呈与原本的前卫一样的倾斜甲板,不设舰艏装甲带,但有用于抵挡弹片的水平装甲,厚50毫米,位于水线以下;
*舰尾为方形巡洋舰艉,不设舰艉装甲带,但有用于保护驱动轴与舵机的水平装甲,内侧部分厚102毫米,外侧部分厚152毫米,30度倾角,内侧高于水线,外侧下沿低于水线;
*主测距仪塔设置了与大和级战舰类似的15米大型测距仪,其上架设了960型预警雷达、930型观测雷达、hfdf等设施;
*因第二雷达桅的原因前舰桥略微向后倾斜,后部的烟囱为大型的“靴形”结构,烟囱左近为小艇停放处;
*核心舱的垂直防护由装甲模块构成,外侧为89毫米厚的均质装甲,中间为305毫米的空隙,由发泡水泥填充,内侧为292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装甲模块带有20度倾角;
*核心舱的水平防护由单层203毫米厚的均质装甲构成,水中弹防护由均质装甲提供,厚度自305毫米渐减至76毫米;
*水下防护由5道防护层构成,最外侧与最内侧的厚度为20毫米,材质为软/中钢,中间三层的厚度为40毫米,材质为d型钢。最外侧的隔舱由水密橡胶填充,中间两层为油舱隔壁,最内侧为空舱隔壁,防护纵深接近7米;
*垂直向防崩落层厚30毫米,水平向防崩落层厚20毫米;
*三座18寸新三连装炮塔,标准的两前一后格局,前部a炮塔和b炮塔背负布置,a炮塔和x炮塔座圈之间的主装甲区(即装甲盒)为134米;
*八座5.25寸mk.i高平两用炮连装炮塔,左右各4,分布于b炮塔和x炮塔之间,由美制mk.37火控系统和四座275型火控雷达管制;
*12座战后的虎级巡洋舰装备的3寸mk.n1连装高射炮塔,左右各6,分布于a炮塔与x炮塔之间,由美制mk.37火控系统和四座275型火控雷达管制;
*四座p50六连装博福斯机炮分布于舰首和舰尾各一对,六座50二连装博福斯机炮一对位于b炮塔顶、一对位于x炮塔顶、两基位于前后测距仪塔,均由前述rp50高射装置和262型火控雷达管制;
*16座厄利孔twinmk.v连装机枪,分布于舰上各处,由rp50高射装置管制;
*两座乌贼炮,舰艏和舰艉各一座可以伸缩,由144型、147型声纳和hf/df-5w电子监听器管制,起到对潜艇的近接防护作用;
*除了前述的960、930、27**、275、262雷达之外,还有260、277p、281b、293q各一个;
*重油专烧小水管高压锅炉8基+蒸汽齿轮机4基模块式布局,常规21万轴马力,最大22.4万轴马力,满载航速32.3节,18节续航七千海里、12节续航一万海里;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