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关于加税的争论(2/2)
税赋在自然而然地增加?对此朝堂之上颇有疑问。
李松对户部尚书和峤说:“大人可有历年的税赋记录?”
接过税赋记录,李松选取了几个年份的人口和税赋数据: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晋朝建国;
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泰始七年(公元271年);
泰始十年(公元274年);
咸宁三年(公元277年);
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统一;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也就是去年。
总共7个年份,从晋朝立国开始,每隔3年选取一次人口和税赋数据,在黑板上画了个表,记录下来。同时,还按照现代的方式,画了个折线图,用白色粉笔画人口折线,红色粉笔画税赋折线。
李松用教鞭指着折线图说:“陛下、诸位大人请看,这白色代表的人口,在逐渐增加,而这红色代表的税赋,也随之增加,甚至比人口还增加得快些。只要天下太平,这个趋势就会长期保持。所以我说税赋会自然而然地增加,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新颖的图表展示方式,的确充分显示了人口与税赋的发展趋势,很有说服力。
李松接着说道:“玉米、土豆、红薯这些高产农作物,再过两年就可以逐渐提供给百姓食用了。有了这些食物,将来人口会大量增加,那时税赋自然会更多,朝廷完全不用担心钱不够用。”
说着,李松拿起红色粉笔,将自己的观点写在了和峤的下面,跟和峤站在了一个阵营。
荀勖问:“人口大量增加?安宁侯这么有把握啊,不知将来可以增加多少呢?”
李松想了想说:“增加10倍到20倍应该没问题吧。”
晋朝此时的人口大概在1600万到2000万之间,人口基数很小,增加10倍也就2亿人口,20倍也就4亿人口,相对于华夏这块土地来说,其实是很合适的人口数量。
在古代,人口其实是宝贵的资源,是税赋之源,但是受到粮食供给的制约。晋朝以前,最多也就是汉朝的5000万人口,再难增加。如果超过了,以当时的生产条件,地里产不出那么多粮食,也就养不活那么多人。
但是有了高产农作物就不同了。本来,明朝以前的各个朝代,人口都很难超过1亿,但自从原产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在明朝后期传入华夏后,不过才200多年,到了清朝乾隆末年,人口就达到了3亿。所以,李松的话是完全有根据的,并非信口开河。
但是,朝堂上的所有人却都吃了一惊:10倍以上就是过亿的人口,更别说是20倍了。而过亿人口是什么样子,所有人都还想象不出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