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模块化的使用(1/2)
ps: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按照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的观点,最早有关模块化的论述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模块化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分工,将这种企业层面的分工构想扩展到产业组织的领域,就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最简单的理解。
模块化理论
一、形成背景
“模块”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
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而把复杂的系统分拆成不同模块,并使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信息沟通的动态整合过程就叫做模块化。模块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模块化是指产品生产和工艺设计的模块化,而广义模块化是指把一系统(包括产品、生产组织和过程等)进行模块分解与模块集中的动态整合过程。按照日本产业经济学者青木昌彦的观点,最早有关模块化的论述可以上溯到亚当.斯密,模块化最原始的形式就是分工,将这种企业层面的分工构想扩展到产业组织的领域,就是产业组织模块化的最简单的理解。
模块化生产在工业经济时代最先是作为一种工艺设计方法被运用到钟表、汽车制造等行业。最早对模块化进行研究的是西蒙(。1962),他提出了模块的“可分解性”,阐明了模块化对于管理复杂系统的重要性。由于工业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还在由数量消费到质量消费转型的阶段,产业是以福特制为基本的组织形态,所以模块化在当时只是作为一种工业设计的方法。并没有被完全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中。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进人信息经济与全球化时代,企业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由质量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过渡。在此背景下,柔性生产、虚拟组织等后福特制生产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产业也由纵向分工向横向分工转变。一些经济学家发现,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这一扁平化与柔性化趋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模块化的研究也由工艺设计向组织设计转变r比较分析了信息同化型与信息异化型模块系统的信息效率。
二、两种模式
青木昌彦提出了模块集中化的两种模式,包括事先规定了模块之间联系规则的“a”模式,模块联系规则可以不断改进的“j”模式。以及各个模块内部的信息处理完全“包裹化”这一条件;他甚至认为模块化是新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的本质。哈佛商学院两位院长鲍德温和克拉克通过对硅谷高科技风险企业模块化集群的分析,得出新经济时代就是“模块化时代”的结论,于是产生了模块化理论。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历了低迷的经济增长,日本的理论界和企业界都在反思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很多日本学者开始关注模块化这一概念。于是,模块化理论在日本作为分析信息产业革命和产业组织结构的工具,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国领二郎、池田信夫、浅沼万里等学者都曾撰文对产业经济的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探讨。青木昌彦在他的<模块化:新产业结构的本质xmlns:模块化=‘模块化‘>一文中对模块化理论进行了总结概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探讨了模块集中化的三种信息组织模式。
近年来,中国国内也有学者开始研究产业组织的模块化问题,二零零三年陆国庆在<产业经济研究>上发表《基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产业创新模式》。认为产业结构模块化是信息技术革命对产业演进的影响之一。同年朱瑞博在《中国工业经济》上撰文指出模块是产业融合的载体,模块整合导致了产业融合的出现。随后他还以ic产业为例研究了模块的整合问题,发表《系统经济:新经济的本质——兼论模块化理论》,从产业系统论的角度研究了模块和模块化,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三、主要优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