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万众期待(1/2)
诚然,万众期待的孙中山总算从海外回来了!历史的关键时刻,怎么能少了这位一直为驱除鞑虏、振兴中华而不断奔命的英雄人物。
说来也令人费解,武昌起义都已快两个半月了,这位革命领袖怎么才回来,要是大人物总喜欢压轴出场,但这轴也压得太晚了吧,再不然,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这还真的是不了解这位注定要影响历史进程的人物了。
当时,孙中山正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丹佛)的一个餐馆看报,得知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不禁心头万绪,一时间泪如泉涌、难以自制。广州起义、惠州起义、潮州起义、安庆起义、七女湖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起义、河口起义、黄花岗起义都一一如退潮般败了下去,陆皓东、郑士良、邓子瑜、秋瑾、徐锡麟、赵树声、林觉民七十二烈士等诸多革命英雄都一一为革命、为振兴这个国家、为四万万同胞谋幸福求解放而献出了自己最可贵、最可爱、最可敬的生命。到现在,终于看得出一点新曙光了:昔日的豪情壮志,昔日的孜孜不倦,昔日的战火血泪,昔日的生离死别总算有了些许的好结果。
当然,对于这样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兴奋与激动就像中秋时节的钱塘潮一样在心海中汹涌澎湃,但是,对于孙逸仙博士这样革命领袖,深知此时最该做的事不是一味的矫情,一味地沉湎于失去战友同道的悲愤中,更不应该沉溺于并不稳固的革命成果中。对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外交。既然黄兴、宋教仁一批元老级革命同志在国内,起码革命军政府的军事和内政不会有太大问题的,是该去搞外交了,孙中山止住参杂着太多情绪的眼泪,心理深思熟虑一番就即刻启程东向,往美国首都华盛顿赶去。
孙中山凭借着多年来在风口浪尖、常年流亡中积累起来的威望,以及自己出色的英语交际能力,奔走在美国朝野,到处演说宣传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赢得了美国大众的尊敬。交涉一番后,得知美国政府对于中国持有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革命毫无成见的态度,美国民众则多是表现出极大的同情和期盼,期盼孙中山能如本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一样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美国政府基本不会干涉中国革命了,孙中山急忙乘风破浪横跨大西洋,赶赴欧洲,周旋于西欧列强之间。法兰西举国上下对于中国革命均表示好意,德、俄两国趋于利害关系倾向满清政府,孙中山和旅欧的革命党人素来与德、俄两国无多交往,只好暂时先从英国下手。英国与日本关系密切,取得英国支持,日本那边就更好说话了。
孙中山与同来的朱卓文、吴稚晖以及荷马里(美国人,爱好军事,与孙交往密切,热切关注中国革命,想做孙中山的军事顾问)一同商量与英、日、美、法四国银行团主任协商,完全停止向清廷贷款。银行团回答:“对于清政府贷款的事务由外交团决定,银行团无法自作主张。”
得到回复后,孙中山二话没说,携着荷马里就去找英国好友维加炮厂总理道森爵士做代表,先与英国外务大臣磋商,向英国政府提出三点要求:
一、终止满清政府一切贷款;
二、制止日本援助满清政府;
三、取消各处英属政府对革命党人的放逐令。
除以上三个条件之外,孙中山还向英国政府争取支持中国革命,借款100万英镑后,待革命完全胜利,将给予英国政府在华的极大优待权利。
道森爵士本以为孙中山以后为民国大总统后有多了一份大手笔的军事订单,没想到英国外务大臣格雷故作绅士状地表示:“阁下的提议实在无能为力,我国政府只能保持严守中立。”英国外交部也笑称:“孙文是理论性的、好说大话的政治家。”显然并不看好孙中山同盟会领导的这场震惊东方的民主革命。
孙中山碰壁后,一筹莫展,本想再赴法国游说法国政界,但在中国方面的革命党人又次急电,邀请孙中山快速回国领导组织临时政府,主持民国大局。
漂泊海外多时,异国的人间冷暖也是尝透了,这时的孙中山咬咬牙、握握拳头,更为清醒地想想外国政府表面恭敬内里冷漠的做法,自己是打心眼里认为列强不能依靠,只有努力在国内发展革命力量,主持革命事业。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