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远志(1/2)
在幕风镇休息了一夜,王海将货物打点好后,众人继续上路。
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宁波府。路线是这样的,从幕风镇出,坐船沿着姚江上行,到达上虞县,再登船沿着通明江前行,通过鄞县,最后到达宁波府,这一次政良要见的人正是在宁波府那里。实际上,仅仅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直接在蛟门山以及大谢山那一带的舟山群岛登6后再行赶往宁波府是最快的,但是那里不但海上密布水师,而且沿岸也有不少卫所,为了稳妥起见,王海选择了直接在杭州湾登6,然后折返回宁波,这样更为妥当。但政良私下思量,估计王海不是害怕被那一边的水师查获,可能更多是担心那里沿途要打点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一路下来,估计没有任何收益,所以才选了这么一条有点曲折的路线。
沿着江面而上,从幕风镇到上虞县只需要半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坐在船上一路前行,政良着实感受了一番水乡的风景。小桥,流水,人家……水乡就像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朴实恬静。石拱桥倾斜在清澈的水面,或优雅别致或玲珑飘逸,已磨损的雕栏印着岁月的痕迹,与古镇风韵融为一体。坐在船上,任清凉的河水从指间流淌,清凉入心。盈盈清水,悠悠木船。宅屋临水而建,水水相连。漫步在古镇之上,远离都市的尘嚣与浮躁,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感受着眼前的一切,政良不禁想起了一描写水乡景色的诗词:
岁晚山同色,湖平雾不收。
寒云低阁雪,佳节静供愁。
竹柏森严立,蒲荷索莫休。
瘦筇知脚力,政尔耐清游。
中午时分,船队在一处码头处靠岸。岸上不远处就是上虞县,而沿着江说再往下走,就是转入了通明江了。到达了那里。很快就要转入山道步行了。由于在上虞县中有着王海的贩卖点,船队在码头处稍作停顿修整。
政良站在船上,看向不远处的上虞县的城门处。不禁想起了它的来历,或者说是有关它的屈辱记载。据史料记载,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也就是十五年后)。在中国南部,就生了一起战争史上罕见、足以让大明王朝汗颜的糗事:一股仅有五十三人的倭寇,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杭、严、徽、宁、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留都南京城下。这股倭寇暴走数千里。杀死杀伤四五千官兵,历时八十余日,才被占绝对优势数量的明军围歼。
原来,这股来自日本的倭寇,是嘉靖三十四年(1555)6月7日从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的,也就是政良现在所看到的上虞县了。他们上岸后一路暴走,遇小县城就攻打,遇官兵就搏杀。突犯会稽县。流劫杭州。突徽州歙县,至绩溪、旌德,屠掠过泾县,趋南陵,至芜湖。烧南岸,趋太平府。犯江宁镇,直趋南京。其中。南陵之战,芜湖县丞陈一道父子率领“芜湖骁健”。力战独进,全部战死。江宁镇之战,明军指挥朱襄、蒋升率众迎拒,结果也是不能抵挡,最后朱襄战死,蒋升受伤,官兵死者三百余人。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股仅有五十三人组成的倭寇分队窜到南京后,竟开始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攻城之战。南京突遭袭击,自然举城鼎沸。南京兵部尚书张时彻匆忙下令关闭城门,并命令市民自备粮械,登城守卫。关于这场战斗的详细情况,时任南京翰林院孔目的文人何良俊,在笔记里有记载:“贼才七十二人耳。南京兵与之相对两阵,杀二把总指挥,军士死者**百,此七十二人不折一人而去。南京十三门紧闭,倾城百姓皆点上城,堂上诸老与各司属分守各门,虽贼退尚不敢解严。夫京城守备不可谓不密,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于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今以七十二暴客扣门,即张皇如此,宁不大为朝廷之辱耶?”倭寇从安德门开始进攻,守兵自城上以火铳击之,看到无法攻克南京,这些倭寇往祩陵关而去。
每每想到此事,政良都觉得不可思议。试想,南京乃明朝之留都,城坚墙厚,守城兵力不下万余,周边卫所明军姑且不论。仅这区区五十三人的倭寇军队,居然敢肆无忌惮对城市起进攻,真是令人骇异又好笑。骇异的是,他们确实目中无人,把堂堂大明王朝看作是“纸老虎”,不堪一击;好笑的是,他们确实胆大妄为到了极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