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民众怒火(2/2)
从这以后,朗格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接下来是头盔。刚开始,双方都没有为士兵配备头盔。士兵只带着布或皮革帽子上战场,而这些帽子几乎无法保护他们的头部。当战争演变为堑壕战时。许多士兵的头部都因为炮弹的碎片而受伤了。
德军军首先意识到了他们需要更好的防护,并且迅速付诸行动。向阿波罗公司订购了钢盔并配发至全军。
这一次,英法两国学聪明了,就在《观察家报》发出消息的当天,两国就向阿波罗公司订购了同样的钢盔。
发财之余,朗格也觉得非常纳闷:徐彦卓为什么能准确预测交战国的需要,总是在这之前就把他们所需要的物资早早运到。
如果朗格知道徐彦卓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许备了,如果朗格知道这两年琼赣特区和藤野佐佐木手下所有的工厂都在超负荷地进行生产,他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不仅是这两样,英法联军和德国双方所有需要的后勤物资阿波罗公司都可以提供,它就像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当然,双方付出的是大量的财富。
这其中最赚钱的就是炮弹生意了。
英军自滑铁卢战役以来首次重返欧陆参战,百年之后英军战术并无变化。英国人相信,炮火准备可以有效削弱守军防御,然后发动线形多波次冲锋。为此,英军在发动突击之前,会在狭窄正面上每七码就配置了一门炮,并且煞有介事地向全军散发“炮兵征服,步兵占领”的简易进攻教范。
事实上,炮击本身就是个明确的进攻信号。深藏于防炮掩体中的德军士兵在炮击后又重新出现在战位上。
法国人同样也不依赖于步兵的突然突击,工兵出身的霞飞放弃了突然性,通过持续的炮火轰炸来达成优势。由于长时间轰炸需要巨大数量的弹药储备,霞飞的进攻经常需要等待,直到他积累了足够数量的弹药。
或许是因为战前谁也没有真正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任何一国陆军想到战争会演变成为持久消耗战,各国陆军开战时后勤准备的不足令人叹为观止。
根据二十世纪初几场战争的经验,一九零四年日俄战争中俄军平均每月消耗炮弹八万发,一九一二年巴尔干战争时,保加利亚军每月消耗的炮弹数就急遽增加到二十五万发。炮弹消耗量虽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消耗量增加了三倍,但西欧主要国家却没有发现这个重要现象。
大战爆发时,法国陆军炮弹总库存量还不到五百万发。只有这一点点的炮弹库存量是因为战前推算每月最高消耗弹药数为十万发,五百万发炮弹足够让法国打四年,但没想到单单在堑壕战开始的一个月,法军就消耗炮队弹九十万发。
英军的状况也不遑多让。在战前的弹药储备更远低于法国,严重弹药不足的状况严重限制了英军作战,有时候不得不将弹药集中在几个炮营,并把无弹药可发射的炮营一律撤退至后方。(未完待续。。)--28427+d4z5w+16072671--><!-- 19017+d50s2x+12780833 -->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