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三门古道(2/2)
天目山素有“浙西诸山之祖”之称,又有“大树华盖闻九洲”之誉,地处浙西省临安市,古名浮玉山。
因东西天目山峰顶各有一个水池,形如天眼,而宛若双眸仰视苍穹,自五代后晋起始称天目山。
《水经注》载:浙江水出吴兴郡于潜县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迭,西临后涧。
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道教称之为第三十四小洞天,名曰天盖涤玄天,山洞周回一百里。
三人将车子停于林中,当夜上山。
狮子岩景观独特,奇秀无比,步行途中却见一处垒石为室,结庐为茅。
燕玄虎兴奋地说:“这一定是张公洞了!
史载公元34年,道教创始人、天师派宗师张道陵就出生在西天目山,并在此修炼多年。张公舍,在狮子岩西峭壁间,高丈余,深约5丈,纵29余丈。岩下张公洞,为张道陵寝室。”
三人进入洞中,但见洞内有一水池,因长期淤泥堆积,成半月形小池,洞内容纳空间较大,洞外还有一大约十平方米的平台。
在平台上搭建茅庐连接岩洞,正好可作张道陵的寝室。而且正好在张公舍的下方,距张公舍30多米,与史书记载情况相符。
“早在公元前100多年,就有不愿做官性好清虚的道人隐居此地。”燕玄虎边在洞中打转,边忍不住夸夸其谈:“像被西汉武帝册封为太微先生的王谷神、皮元曜,晋代葛仙翁师从左慈,好导引神仙之法,也曾在天目山炼丹著书,还有许迈、大徐五仙、小徐五仙等。
其中,许迈慕安多金台玉室,仙人芝草,遂移居天目山,登岩如芝,渺然有终。当时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他交往甚厚。到了唐代,有徐灵府在西天目山屋石间结庐修炼,著有《天目真镜录》,后应诏入洞霞宫。元代有三个道人特别有名,一是莫洞一,他会五雷大法,为天目山区驱邪降鬼;二是阮日益,鹤形古貌,苦志食淡,遍游湖海后,兀坐于天目山石岩中,寒暑不动,寿八十余;三是张君宝,一笠一衲,不修边幅,能日行千里,能闭目静坐几十天,往来于西天目山,传说曾死而复生。”
三人在洞中燃起篝火,烧了些热水,燕玄龙润喉清嗓之后说:“你们是全真教的,恐怕对张天师未必很了解。我给你讲一段故事。说话当年宋仁宗临朝,问文武百官谁可知道教根源?满朝文武无人敢奏。
仁宗便宣天师上殿,问他:自古三教,何者为尊?天师奏曰:儒、释、道虽名异而理一,古来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仁宗曰:可奏道教之根源乎?
天师奏曰:我道祖元始天尊自从混沌未分以先,天未开,地未辟。
元始一气,即先天祖气也,一点真阳之精强名曰道。第一化为元始天尊,第二化为玉宸道君,第三化为太上老君。化三清,化日月,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生化化,开天留人,自盘古伏羲时化龙马负图留下八卦,至周朝时化身过函谷关,接度孔子成圣,汉光武年间化身游天竺曾度释迦为佛,吾太上老君是三界万天都教主,历代众圣,大宗师,道德贯满乾坤,此是我道德大略之根蒂。
仁宗曰:可详言之。
天师奏曰:自古以来,我道教拔宅飞升者八百余家,我太上道祖跨白鹿飞升,许真君全家36口飞升,魏王孙公炼浮石飞升,燕东子148口飞升,许成尤道君83口飞升,文中子全家54口飞升,其它名山洞府不计其数,亦有得道飞升者不计其名。
并且历代帝王拜道家为师者亦多太广,如伏羲拜王密真君为师,神农拜红芽道君为师,轩辕黄帝拜广成子为师,尧王拜赤松子为师,舜王拜朗岩子为师,禹王拜真定子为师,汤王拜伊尹道君为师,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师,汉高祖拜张子房为师,汉光武拜严子陵为师,刘玄德拜孔明为师,晋朝拜要老仁道君为师,隋朝拜李靖为师,唐朝拜李渊徐茂公为师,唐太宗拜李淳风为师,我大宋赵太祖拜苗广义为师。
</br>
</br>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