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欧洲的鲍尔默(1/2)
一战吃了两线作战大亏的德国绝对不想再次吃亏,而强势已经形成的德军也不愿意束手就擒,先发制人就成了当时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手段。出于对灰色牲口的恐惧,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部的意见并不统一,魄力十足的小胡子做出了决定,“打!”先打比后打强,进攻比防御舒服!于是,德军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围歼战——基辅和斯摩棱斯克战役!大胡子损失了几乎全部的精锐部队。幸亏俄国面积广阔!幸亏冬天来得早!在一连串幸运保佑下,俄国熬过了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一点点扳回了优势地位。
不说二战,就连一战还早呢。
在亨利稳扎稳打,重兵集团压迫之下,鲁登道夫也是无计可施,因为亨利纯粹是以力压人,不犯重大错误的前提下,鲁登道夫指挥的薄弱兵力只能进行防御,并且在亨利的进攻下顾此失彼,处处告急,忙于拆东墙补西墙,而无法阻挡亨利一步步逼向柏林。在这种情况下,鲁登道夫只好无奈认输。
兵棋推演的结果出来,惊动了整个德军总参谋部,以小毛奇为首的一大批德军名将也对这次推演进行了复盘。然而,整个推演的时间阶段总共是两个月的进程,即便经验丰富的一众德军老将能挑出亨利推演时的很多失误之处,但不得不承认亨利赢得没有问题,换了他们一样要失败。
作为一种纸上作图的推测、判断,兵棋有其巨大的作用,但不可能代替实际的战场。最主要的目的,还在于帮助参谋部了解可能存在的缺点、不足,只有考虑双方的各自可能做出的决策,才能更好地为战争服务。不幸的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替代对方的思维总是会有很大误差存在的。一个平时很谨慎的将军,可能在某一时刻突然破釜沉舟、行雷霆一击,那么就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局,这是无法预测的。
好比现在进行推演的是亨利,亨利的性格里谨慎求稳的心态占主要部分,因为他的出身,不要求亨利剑走偏锋,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取得很好的地位,但亨利在某一时间也可能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比如在西点三年级的时候,亨利就和小麦克阿瑟一起研究新的步兵编组、火力配置,并于四年级时提交给了米尔斯。如果一概求稳,亨利需要这样做吗?答案是不需要。
所以,这次单纯的兵棋推演里有很多其他因素没有计量在其中。比如,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心态,英法在西线遭受重大打击后对俄国的催促,俄国动员后备力量的困难,欧俄部分道路通行的糟糕状况都被无视或者轻视了。
如果换俄国为美国,亨利的做法就可以说不存在战略问题了,以一战时美国能够参战的庞大兵力,即使战术上出现一些失误,也构不成对总体战略的威胁。如果是二战,就更不用说了。二战时期的美军,可以说是纯粹堆钱把德国堆死的。我损失一架飞机,能补充两架三架甚至五架,坦克损失一辆能补充十辆,让强弩之末的德国怎么玩儿?
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发动战争容易,结束战争不容易。
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一战时,如果德国在西线采取守势,在东线采取攻势,击败俄国很容易,只要占据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就可以得到俄国的粮食、矿产、棉花以及人力的补充,德国内部就乱不了。即使西线遭遇英法联军的进攻,也不过是堑壕战这种典型的消耗战,只要美国不参战,英法就无法打破僵局,最后消耗之下,双方只能谈和。
然而,马后炮总是英明的,因为无法证明!一战的真是历史告诉大家,在能够迅速机动作战的装甲部队和战斗机部队大行其道的时代没有到来的时候,德国一定是要先击败更强大的英法,才敢进攻俄国。否则,战胜俄国容易,但守住广阔的东欧平原很难,很难。一旦将大量军队填人东欧平原的无底洞,被极大削弱的西线德军战败也就在眼前了。
堑壕战的每一次大规模进攻和防御作战,伤亡都是以十万计算的,德国有多少人口能填进这个大窟窿?一战前,德国统计的人口不到7000万,扣除一半女性,还剩3500万,再扣除16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老幼,还剩1750万,这就是德国的极限兵力了。可帐不能这么算,必要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这些男性,如果没有足够的男性劳动力,军队就连炮弹都会没有补充,粮食没有的吃,什么军队能不吃不喝拿着吹火棍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作战?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