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宋师襄逃离(1/2)
第一波攻击宋师襄的弹章,当然来自于安远侯府,作为一个传承二百多年的武勋侯府,他们有些门生世交是理所当然的,安远侯府提出请求,门生世交们自然会相助。
而且,《大明新闻报》连续两期的头版头条,都是攻击宋师襄的现成子弹,根本不用他们费心思找证据、罗织罪名,一个风闻奏事就可以了。
风闻奏事到底有多大威力呢?
宋仁宗“发明”的“风闻奏事”制度,允许谏官根据道听途说来参奏大臣。此例一开,台谏官员与执政大臣势如水火,而皇帝却在一旁偷着乐,起到分而治之的作用。
到明代“风闻奏事”的举报人,不但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不必拿出任何真凭实据,甚至都无需署名,直接匿名搞事。
更加可怕的是,科道言官若想弹劾政敌,对方却毫无把柄,甚至连流传的黑材料都没有,那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自己写个小报派人传扬一下,或者直接搞大字报“揭帖”,贴到官署衙门口,然后拿来作为攻击对手的材料。
至于这些材料是真是假,科道言官们可没有义务分辨,反正言官的性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诽谤罪,敞开了制造素材,胡说八道,疯狂攻击便是。
第二波跟进弹劾宋师襄的正是他的督察院同僚们,实际上由于这些家伙在六科有熟人,他们的弹章后发先至,更早被送到通政司。
大明朝廷的上书制度是:奏疏首先送交六科,由六科给事中审核,确认奏疏文体合格、内容详实、未曾违反体例后,六科会誊抄一份奏疏留档,已备将来查阅,而后将奏疏原件送往通政司。通政司再转发内阁、六部、三法司,并汇总成邸报定期刊发至两京一十三省、九边、各总督、巡抚、布政司、提刑按察司、都司、卫所以及各府州县衙门。
这套制度确保无论繁华的京师、江南或是偏僻的九边、云贵官员,都能了解到朝堂大事,而且由于邸报的刊发,各地士绅也能清楚朝堂之事,使得信息渠道畅通,上情可以下达。
在这套制度之下,宋师襄被弹劾一案,大概一个月内就能传遍整个大明。
这还是以往,如今有了发行量更加巨大,可读性和粘性更强的《大明新闻报》,这个速度会更快,而且知道的人也更多,甚至宋师襄的大名将会成为街知巷闻的笑话。
南居贤坊.宋府。
宋师襄困坐书房,愤怒、狰狞、失落、绝望、迷茫等表情不断在他脸上交替变换。
面对众多弹章,宋师襄只能按照惯例,上书自辩并称病回家等待消息。
当然宋师襄也尽了最大努力,请动许多同僚替他上书辩驳,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报纸把他名声搞臭,导致他成为标靶,各路人马都想踩一脚。
除去安远侯府一方和督察院看他不顺眼的同僚之外,甚至连东林党内部都有不少人偷偷上书弹劾他。这些人跟他没什么恩怨,也不纯粹是落井下石,主要是觉得他道德败坏,并非正人君子,损害了东林声誉,因此想将他这个“害群之马”清理出去。
东林内部互相攻击,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
东林党包括以前的齐楚浙三党,以及后来的阉党,都只是松散的“朋党”。各党成员有因为政治理念加入的,有性格相投加入的,有同乡同科加入的,也有纯粹为了升官发财加入的,还有看到某一党势大投机加入的。
各党成员都很复杂,加盟的目的也是千奇百怪,总之大明的党绝非后世的“政|党”组|织很松散,没有政|治|纲|领,也绝不是统一发声。
甚至势如水火的东林中人和阉党中人有些还是好朋友,他们会联合弹劾其他对手;也有东林中人发起弹劾,却发现反对者竟然同为东林中人……所以,宋师襄被东林之人弹劾毫不稀奇。
宋师襄正在发愁,下人来报:“老爷,方有度、庞尚廉、宋祯汉、李应声、李乔仑、胡良机几位大人来了。”
“哦,快请。”
宋师襄立刻吩咐,随即他猛然起身,道:“不,我亲自出迎。”
这几人跟他是同年、同乡,关系最为要好,尤其是现在无数人正对他落井下石,这几位好友还愿意前来见他,这简直是雪中送炭,不由得他不激动。
“一衷,你有何打算?”
到了这步田地,大家也不绕圈子,一见面工科给事中方有度就问道。
宋师襄摇头苦笑:“除了上书自辩,等待消息之外,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办法,诸位兄长可有法子帮我渡过难关?”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