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以茶而争四海之利(1/2)
“我们早就上禀过了。不过上头的反应,也就那样。”吴承鉴道:“而且长久而言,这秘密总是很难保的,因为不止我们,日本、朝鲜也有蚕、茶啊,他们从大清这边得不到,转去日本朝鲜索求呢?十年八年,我们保得住秘密,百八十年呢?只要对方有心,总有守不住的一天。”
蔡清华道:“但你刚才也说,日本、朝鲜之丝、茶,虽能织、种,品种却远不如我中华。”
“不止是织、种。还有后面更加复杂的工序。”吴承鉴却道:“丝我不懂,但茶叶之所以成为茶叶,不是从山谷之中,采取茶树叶子就够了。先是选种,之后培种,一代又一代,择土而种,望天看气候采摘,而后筛、切、选、拣、炒,一道道工序下来,繁复无比。料来丝之织、瓷之制亦若是。
“士大夫渴而坐饮,而不知一杯之水,背后有多少匠人的血汗。为什么洋人会万里远来,以金山银海来换取这一片片黑乎乎的茶叶?因为我们卖的不是树叶,而是将这树叶变成良饮的技术。而这技术,是自秦汉以来无数茶农茶匠中的聪明才智之士,积二千年才得以领先于四海的制茶技艺。神农分五谷,天下人赖之以饱,而丝、茶、瓷诸道,华夏赖之以富。则丝、茶、瓷的发明者与改进者,其功实不在神农之下。”
蔡清华这时已有些被吴承鉴说动了,只是他毕竟是读儒家经典长大的,重农鄙商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所以一时不愿意承认这个观点。
但他脑子很活泛,很快就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既然你说这三门技艺,乃是我中华千年所积,那么洋人就算偷了茶种、蚕种,多半也没什么效用了。”
“数十年内,或许没用,但百年之后呢?”吴承鉴道:“洋人能用沙子造出玻璃,可见他们中间也有聪明才智之士。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丝、茶涉及的是成千万两白银,有这么大的暴利作为吸引,不愁没人投入钻研。再加上已经看到我们的丝、茶成品,则我们如果故步自封,而让洋人迎头赶上,或数十年,或百余年,恐怕洋人就不需要再从我们这里买茶了,甚至有一天,我们的丝、茶之出品,还将不如对方呢。若如此则将如何是好呢?
“我大哥吴承钧为了这个问题,常常彻夜思索,最后终有所得,对我说:洋人能进益,我们也当有进益。只要我们的进益在他们之上,那我们就能保持领先,使中华之丝茶瓷器,出品高于四海,那洋人就得永远花大价钱,来中国购买丝茶瓷器。
“因此我大哥才会日夜不休,将从十三行赚到的钱,一笔又一笔地投入到茶山上,维持着制茶工艺的不停改进,目的就是要让我中华的制茶工艺,永远领先于天下。蔡师爷,你明白了吗?我大哥他不只是一个商人啊,他是要以茶为利器,为华夏争四海之利。
“匹夫具有此等心胸、此等眼界而且能身体力行者,若这还不是国士,请问什么才算国士?此等国士,实为国之瑰宝。对这样的国之瑰宝,大方伯却要当作过河棋子来使用,蔡师爷,你觉得这样对我大哥公平吗?对我吴家公平吗?”
一口气说到这里,吴承鉴才停了下来,脸上犹带激动。
蔡清华沉吟道:“就算你大哥当真如此了不起,然而你宜和行所牵涉的,最多不过十万人之生计,茶之一道,也不过国家一隅。而和珅之害,祸在天下,贪腐所败者,更是国之根本。以利害权重而言,亦当以前者为轻,而以后者为重。”
吴承鉴道:“蔡师爷,你扪心自问,杀了和珅,贪官就能绝吗?天下就会好吗?”
蔡清华一时沉默,终道:“至少不会更坏。且让天下有向好之望。”
吴承鉴又道:“再退一步说,把我们吴家推出去做过河卒子,就一定能倒和珅吗?”
蔡清华道:“就算没有十成把握,亦有七八分。”
吴承鉴又问:“然则,一定是要我们吴家吗?”
蔡清华不答。
吴承鉴道:“大人物有大人物的方略想法,但小人物有小人物的苦衷。大方伯要进行的这场斗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在大方伯那边,他败了不过后退一步而已。而在我们吴家,一有个闪失那就是万劫不复。且就算一时赢了又如何?一入此局为棋子,宜和行往后将永陷漩涡之中,哪里还能静下心来,钻研提高茶艺?
“蔡师爷,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我不但是要保住吴家,我要保护的还有我大哥所创立的这个事业,以及赖以创立这份事业的德心。不管怎么样,我都不能让我大哥所创立的这份利国利民的功业,因为那些此伏彼起、永无休止的的政治斗争而破灭。”
——————
蔡清华走了,他没得到希望得到的承诺,然而脸上竟无愠色,反而带着一二分歉疚。
他走了之后,吴承鉴也没回家,直接让铁头军疤将小艇荡到花差号上,两人舱内坐下,周贻瑾忽然道:“承钧兄真有这么了不起么?”
吴承鉴笑道:“当然,我大哥是大大的了不起。”
周贻瑾嘿嘿了两声:“我来广州也非止一日了,见多了各式人等,反而是令尊与令兄都没见过,但我怎么觉得,你所说承钧兄的那些豪言壮志,更像是你自己的话。”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