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之下飞鱼升(一)(1/2)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朱棣皇帝推崇道教,下令大修武当山门,为其添砖加瓦,建三十三群殿,号称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祠、十二亭、三十九桥,全数由工部设计出资建造。看得多少武林中人羡慕乃至于嫉妒,却不敢有丝毫贬损。
此时武当承自张三丰显化真人亦不过数十载,是无可争议的年轻门派。然而不仅在道教声望无量,单说在武林江湖间的地位,也早就与少林寺分庭抗礼。
似乎是老天爷还嫌不够热闹,大明永乐十一年、十二年圣王御驾敕建,留下武当山紫霄官正殿梁上御书大字。更有三天门绝壁上“一柱擎天”四字,令人叹为观止。
自从这时起,武当在声名大噪,天下皆知的同时,也在无形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门挑战者,拜师者,曲意结交者络绎不绝,人来人往都快把山门踏破,完全不顾道家清静修行的意愿,使得武当门人都感到头痛。
而这股风潮,至今仍然在持续着。
当然,阴阳相成,福祸相依。除了没人在意的名声,武当也因此确确实实地收到了很多有天分和品质的好儿郎。
其中有两个俗家弟子,格外的令人瞩目。一者名叫钱天志,另一个名叫李仪。
两个人年龄只差三年,钱天志当年十四,李仪十一,前者早三天拜师,二人就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师兄弟。
习武的过程是痛苦并快乐的,也是漫长而短暂的,转眼时光已经来到了成祖二十年。
此时两个人都已经长成了青年,这天,钱天志领着头监督师弟们练武,想到下午的经文功课就有些头痛,手里的动作不由一涩。
李仪看见他的表情,一边打着十二段锦一边笑道:“师哥,你又想翘掉功课了是不是?忘了上次师父怎么拿三十六玉镜肘,啊,顶你个肺啦?”
钱天志撇撇嘴,“那你是想尝尝我的太乙五行拳?甭废话赶紧练!”话虽如此,他心下确实犯着嘀咕,犹豫不定。
比起李仪擅长的书法和经文典籍,他更喜欢丹青写生。这与性格不无关系,他向来欣赏直观而不教条的感受,特别讨厌条条框框,对一切招式和思维模式都有自己的理解。为此师父在赞扬他创新的同时,也没少骂他不务正业异想天开,当真是又爱又恨。
一个时辰后打完收工,所有弟子都是汗流浃背四仰八叉,唯独二人大气也不喘一下。无怪有人说下一届掌门便在二人间选出,只等他们谁先选择正式出家舍弃俗名,掌门便会赐予字辈,更兼衣钵也说不定。
然而师弟们看着二人有说有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一定要执着于俗名,明明都是形单影只的孤儿,孑然一身,无甚执着之物。
他们真的不在乎名誉吗?不在乎掌门之位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吗?
一个师弟对另一个问道:“你说,师父什么时候肯传我们秘而不宣的功法呢?”那弟子回答道:“别想啦,正式出家的听说也没几个有资格学习,那俩如果出家怕是一定的,可谁知道他俩闹什么别扭?”
钱天志仍然在一旁损着李仪十岁尿床的尴尬经历,谁也没注意到他眼里的一丝精光。
“我说,下午又是书法?”钱天志问李仪道,“当然了,工笔也是三丰祖师爷的精华之作,咱们又不是大老粗门派,不说高尚的也总得有些陶冶情操的本事吧?”
“少激我,没用。再说我丹青不是比你好?”“艺多不压身,你少推搪。”李仪有时候总会莫名的固执,让钱天志对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诶诶,对了,前两天我听知客道人说山下来了一批新的挑战者,送来了拜谒帖,来势汹汹啊。”话虽如此,钱天志的神情完全是司空见惯,见怪不怪。
李仪翻了个白眼,“这都十年了,几处宫阙两行字迹,惹出多少事端?为何非要执着于名望?”钱天志诡异地一笑,“说到字迹......听闻里面有一位判官笔的高手,书法亦是一绝,行书第一,其余无不精通,人称‘常羲之’呢。”
“师哥,咱们下山吧,现在就去。”
年轻人好动的天性促使二人偷偷溜下山,跑到山下的小城镇供李仪观摩书法,顺带让钱天志买颜料。
酒肆里,几个客人围在一桌,东西南北的聊着。二人拼着责罚下山,横一条心准备玩个痛快,也算不虚此行。于是在办正事之前先走进了酒肆听些故事,和他们拼一桌倾听。
“你说当今圣上又是锦衣卫又是东厂的,一群没蛋的居然也能管事,也不知是奏啥。”
钱天志和李仪听到这句话,都是一皱眉。李仪在想言者所说的两个字的,钱天志却在想三个字的。
此刻,他在想什么?
另一个酒客磕着花生接话道:“嗨,你管恩?皇帝吗,肯定比咱们小老百姓聪明,想的自然多咯。”
之前说话者挠挠头,看着外面的驿站说道:“我就是不明白,好好的弄出来这么多人,每次我望着,驿站来回跑马都累了,他们也不累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