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白(1/2)
国师——哦不,现在应该叫“天命启盛英武睿哲神德至圣先师”——仙逝,举国震惊。毕竟之前几次都只是失踪而已,而这次不只张三丰和高丽,还有不少没走远的大明强者都看到了何暮在被限制的同时也更具有毁灭性的核爆中化为乌有。
“京报”的头条给出的说法是:“马耳他事变,国师及时赶到,只一招便震慑住所有欧洲强者,解决了危机。但已进入军火库的‘某位大内高手’并不知情,故而继续执行了皇帝‘破坏核装置’的密旨,还因为操作失误导致意外引爆……若不是国师及时出手,大明经营多年的瓦莱塔基地必然毁于一旦,在场的大明强者也会全军覆没……”
明白人都明白,这点损失相较于国师的命,孰轻孰重——毕竟没多久前,何暮“随随便便”就从台风的魔爪下保住了好几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一个人觉得不亏,反而赚大了,正是以后被挂以“明衰宗”的现任九五之尊。
皇帝给的密旨根本就不是破坏核装置,恰恰就是何暮一旦出现,不管死多少人都必须引爆核装置。只有这样必死的任务,才需要派出皇帝最为倚重的贴身死士去执行。而最后的结果还算不错——只死了何暮一个,嗯,死士当然不算人。
当年“威远号”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帝王等了那么多年,才终于等到了这种武器和这个机会——说来讽刺,如果不是何暮体验生活曾经体验到了科学院,原子弹的最终诞生可能还要等上几年。
只有真正知道真相的人才明白,皇帝自以为套住了国师,但皇帝何尝又不是中了何暮的套呢?
此时,紫禁城的金銮殿宛若隆冬雪景,满眼皆是苍白。
何暮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按道理其地位应在皇帝之上。虽说多次失踪,近些年的影响力远不如前,但因为“截停”台风和死在马耳他的事又回到了风口浪尖。所以这国葬仪式的规格和流程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讨论。
朝会上,皇帝虽难掩心中的喜悦,但总算还是认认真真地听取建议,进行讨论,最后拍板了一种方案——还是规格最高的一版,基本就是皇帝驾崩的加强版。但由于没有遗体也没有留下遗言,略去了宣读遗诏——没错,遗诏——和小殓大殓等许多繁琐步骤。
帝国广播电台转播,《京报》头版头条转载了翰林院官方撰写的谥册文,介绍国师生平,并宣布何暮“尊谥”为“天命启盛英武睿哲神德至圣先师”。
7月8日开始,京城各寺院和道观要鸣钟五万响,为离世的何暮“造福冥中”;京中禁死刑屠宰二十七日;皇帝及嫔妃宫眷要连续一周身着素服,京城文武官员要连续一月身穿丧服并斋宿,期间需每日前往紫禁城广场“盛世之始(描绘何暮与朱祁镇率领红衣军征战的浮雕)”纪念雕像处吊唁和哭丧;不在京城的各级王爵贵族均需着素服面向京城致丧,按级别持续一周至一月不等;民间禁娱乐、嫁娶、祭祀、典礼九九八十一天(如果何暮还在,想必不会同意在新时代这么影响百姓生活的)……
整个方案里,皇帝只改了一条——“梓宫发引(就是出殡下葬)之礼务必在七日内进行,无需再则吉日,旦行‘十虞礼’(皇帝为九虞礼)便可”。
想必是急不可待地想要永远摆脱这个凌驾于皇权之上的家伙吧,哪怕棺椁里只有一把“随发”(尚存于世的第一款何暮改进型燧发枪中品相最好的一把)和几身衣服。
六天后的7月14日清晨,梓宫发引。
何暮的棺椁是由整根沉香木雕凿加工而成,内部用苏绣湖丝棉被衬里,土豆玉米丰收画垫背,皆出自名家之手——外面则由10毫米厚的冷轧锻造镍铬合金坦克装甲板(即“条顿军马”中型坦克同款装甲钢)焊接成装甲盒。其意为何暮乃财富之神、民生之神和战争之神三位一体。
涂成黑色的装甲板上,遍布由金丝银线和七色宝石描绘的故事浮雕,罗列着他这一生或真或假的传奇事迹。一颗铁陨石被雕刻成了他的面容置于其上象征他天降如流星,一块铀矿石被加工成了帝国版图嵌于棺底象征他身死为国民……
完成这件史诗般的艺术品只用了五天时间,但动用了上万人次,数千工时。我想任何人看到这样一口棺材,都会高喊一句:“哇!!金色传说!”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