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一封信引发的动荡(1/2)
平阳城,本是大周治下小城,却因为出了个王长安华丽变身,一跃而成了大周朝炙手可热的名城。
城因人而名,一飞冲天,成为了大周无数寒窗苦读之士心中仰慕的地方,在无数寒门子弟眼中堪称圣城了。
王长安的传奇经历也为梦想着金榜题名的他们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不是说以往没有那样出彩的前贤,而是他们现在正在亲身经历王长安的传奇。
有时候,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比那些书上的那些再怎么精彩的笔墨要来的更加能激励人心。
毕竟眼见为实,才能直击人心。
此时夜色安静的小城内,平阳县衙里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非常的气息。
“这……可是真的?若友,要知道这可是抄家灭门的祸事啊。可不能随意玩笑,这是大罪啊”
平阳县令看着手中的信函,神情忐忑,声音颤抖,语气中透露着激动和不敢置信,望着自己得心称意的幕僚张若友说道,往常稳重的他,现在竟显得格外浮躁,一双手看完信后都微微颤抖着。
虽然他知道自己的这个幕僚跟随自己以来,几乎样样事情都给自己办的有条不絮,大大的减轻了自己的负担,清楚他的为人性格,一般不会虚言,可这封信里的内容实在让人不敢相信啊。
这种破家的祸事,还牵连了本县一位著名人物,平阳县令养气的功夫再好,也不得为之变色,这封白日已经看得不下百遍的信函,甚至可以倒背如流,但每次再看,心情都不得不为之动容。
堂下一位身穿青衫文人模样打扮的中年男子,瘦长的身姿,脸色郑重,点了点头。
张若友跟随平阳县令二十多年了,为人谨慎小心,深知明哲保身之道,在平阳县令手下这么多年也算是帮了不少忙,所以深得平阳县令的信任和重用。
张若友心里其实也十分震惊,刚听到属下禀告之时,他也是如平阳县令一般震惊,但为人谨慎的他明白此事干系甚大,他的身家性命,平阳县令的身家性命,乃至整个平阳县都会为此付出惨痛代价,所以就算是恶作剧,他也仔细调查了事情来龙去脉。
本希望这是件乌龙,却一查之下,竟然发现这期间怕是真有可能,可事情牵连太大,凭目前的一些调查也不敢真的确认。
可就在他苦思冥想其中关键时,那王家竟派人来求援,说是公子被山贼抓了去,王老爷气急攻心下昏阙了过去,所以希望县令立马去派人前去商量搭救。
这岂不是证明了这件事是真的了?王家发现接头人失踪,怕事情败露,所以才急匆匆营造王老爷昏迷,王公子是被抓的现象。
张若友细思极恐,觉得这事怕是真的了。不然前脚才截获这封信怎么后脚这王家就传来这什么公子被绑,王老爷昏迷的消息,这世上哪来这么巧的事。
张若友先是脸色剧变,想着这大周朝怕是又要风波四起了。不过就在为此担忧之时,像是想明白了什么,刚才还在思忖怎么解决这事的张若友突然就脸色狂喜起来。
这可是件大功啊,一旦坐实事情真相,自己可是破获这大案的第一人,那这就是滔天居功啊。想到这里,张若友一颗心不由火热了起来。
他本来不过一介普通的落榜书生,多年科举未果,只能入了县衙做幕僚,这些年到也算做的不错,也证明了他的才能,便打算就这样过完一生了。
是的,张若友也年少气盛、恃才傲物过。意气风发的他也做过金榜题名,指点江山,一展心中抱负的美梦,可多年科举未果,让早已满头华发的他沉寂了下来。
曾经年少时多么可笑,连这科举我都无法迈过,还痴心妄想做着入阁拜相的美梦,他早已成熟了,也明白了这世上的道理,见过了人情世故,不是你想,你有能力就能行的。
就像自己的上司平阳县令赵成,虽有些城府,却毫无治理一方之才,却也能做的一方县令之尊,只因他登了科,为人八面玲珑。
上天总是出人意料,让人不可琢磨。张若友本早已认命了,所以这些年来他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差事,竟然不能登科入朝,那为一县谋福利也不枉辜负自己多年抱负。
老天,你这是于心不忍了吗?在我少年之时,总是与我作对,总在我满怀希望之时,给了我临渊一脚。如今却在我华发之年给我这么一个机会?
多年来屡试不中,心中火焰早已熄灭,没想到今日却有腾飞之机出现面前,这让张若友那心中的火苗又开始燃烧了起来。
大丈夫在世,岂能不为天下名!
大周科举取士自高祖皇帝钦定国策以来,的确让天下寒门,有才之人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金榜题名,登科及第成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梦启之地。
以往各朝如秦汉,也是世家垄断官位,更不要说先秦奴隶制贵族当政了,所以说大周高祖皇帝算了雄才大略,为天下有才之士有英雄有用武之地。
可这科举事关朝廷官员选拔,所以极其严格。每三年一次殿试,由天子亲自选才,但要入这殿试,还得有会试,乡试,府试,县试。
其中会试和乡试也就是殿试前两年每年的大考,考过才考进入下一场选拔。而想参加乡试又得考过县试,府试。
县试和府试都是每月一考,考过的人都授予秀才的名份,只不过只有府试通过者才可以参加真正的朝廷选拔考试乡试而已。
只有通过乡试,方才有了免除徭役的特权,除此都也没什么,但通过乡试代表你真正的踏入大周权利地界了。
大周高祖皇帝规定只有乡试通过者可以授县令之位,会试通过者可以授一府太守之位,殿试通过者那才有入朝为官的资格。
要知道,大周科举考的内容那可是何其繁多,共开五科,分为儒法兵杂武,当然不可能全考,那岂不是神了,可以选一门参试。
但参加乡试以后两场考试者,大周高祖皇帝有个规定必须再选一门,方能参加。
所以科举取才的包容度以及实用性得到了大大增加,其难度那更是难于上青天。
可要说这真的就能囊尽天下之才,万一有些专精于一道之才,岂不永远得不到机会施展才能了?其实大周高祖皇帝也明白此举虽可囊尽天下八九,却也有一二遗外,所以特设天子对诏,由地方发现并举荐,直接征辟那些奇异之才,若是满意便片刻潜龙升渊。王长安就是如此,未经科举,十岁对诏,一举天下知。
而张若友就没那么幸运了,乡试过后便屡试不中,而至于天子对诏,他一介布衣,一没显赫权贵,名士高人推荐,二其腹中所学乃王霸之术更不为世人所喜,无疑是天方夜谭。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