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谎言背后(1/2)
张辅还记得,那一天的风很大,火借风势,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其他的几大,到最后被大火烧毁的,远远不止奉天一处。
当然那一天皇宫之中最后死的也不止是建文帝朱一家三口,宫中的嫔妃们为了避免乱兵之辱,保全名节,抑或感念建文帝对她们的恩,悬梁吞金,投火自尽追随建文帝而去的也不在少数。
等到火势渐弱,众人才开始奋力救火,终于扑灭了大火。
张辅指挥着卫士们从奉天的废墟当中挖出了两大一小三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焦尸,正是建文帝朱和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文奎。
然而这时候极富有戏剧的一幕出现了,燕王朱棣偏偏在这时候带领着众多大小官员们固然赶来了。
他一副好像刚刚才听说宫中大火消息的样子,满面吃惊的表。
当他看着挖出来的三具焦尸的时候,居然毫不避忌,一下子扑倒在地,手抚焦尸痛哭流涕,泪如雨下,简直是呼天抢地,痛不生。
跟随燕王而来的那些百官们见此景,无不感动莫名,甚至于涕泪交加,都深深钦佩于燕王朱棣的重重义。
只有侍立在一旁的张辅,看着悲痛万分的燕王朱棣,回想起先前在奉天内,在红色的火光映照下,他脸上浮现的那一股子煞气,那有些狰狞的表,不由得感觉到一股寒意顺着脊背直入骨髓,浑打了个冷颤。
待到悲痛稍缓,朱棣站起来,旋即下令,让中书省撰文,昭告天下,天子建文帝朱在南京城破之时,自觉羞愧,无颜面对燕王及天下臣民,加之因为臣的bi)迫,因而在奉天内**而亡,同时殉难的还有皇后马氏与太子朱文奎,尸体焦烂,已不可辨认。
接着他又下令将建文帝的遗骸按照天子礼仪风光大葬,京中所有臣工百姓,尽皆素缟三,以示悼念。
到最后朱棣脸上的悲痛之色一扫而空,眼里带着狠毒的眼神命令军队紧闭九门,全城封锁戒严,搜捕齐泰、黄子澄等藏匿起来的一干臣逆犯,一旁的内侍则开始宣读早已拟好的逆犯名单,竟然多达五十余人。
张辅听了,不心中有些感叹,当初立主削藩,坚决主张剿灭燕王的这些所谓忠臣义士们,在朝堂之上一个个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自己如何如何的忠君国,誓死要与燕王叛军斗争到底。
等到了兵败城破,燕军杀进来的时候,他们却一个个全都躲藏了起来不见踪影。
只剩下了一个方孝孺,带着一些没见过什么叫死的腐儒学子们,敢于站在御阶之前痛骂燕王,志气不改,勇气可嘉。
然而到了最后,他们果然便是求仁得仁了,真不知道该可怜他们,还是该敬佩他们?
而那些被吓破了胆子躲藏起来的曾经的朝廷柱石们,以为他们这种毫无意义的藏匿,真的能够逃脱掉这注定的结局吗?
张辅看着站在奉天废墟前的燕王朱棣那高大的影,心中轻轻的叹息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这之后的两天之内,建文帝朱已死的消息随着布告传遍天下,然而告示中最值得玩味的却是那一句“尸体焦烂,无可辨认”。
随之民间就传出了关于建文帝下落的种种猜测,最为盛行的,便是其实建文帝并没有被烧死,烧
死的不过是个替而已。
真正的建文帝在一帮子心腹忠臣的安排和掩护下,逃出了南京城,藏在民间,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这个说法不胫而走,不但有很多人相信,甚至茶馆饭铺中还有人绘声绘色的在讲述建文帝如何经过九九八十一难逃脱了燕王朱棣的追杀,如何隐藏到了一说寺庙之中,招兵买马,暗中囤积力量,讲的真是比小说还要精彩。
这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就像亲眼看见的一样煞有介事。
而真正亲历过那一天所发生的一切的张辅,听到这样的无稽之谈,自然只能一笑置之。
但是他不能说,他也不敢把那一天他看到的一切泄露哪怕半个字,因为他知道,那一天跟随着他和燕王朱棣进入皇宫的那五十名心腹卫士,已经全部无巧不巧的染上了怪病,一命呜呼了。
可是他没有死,不但没有死,燕王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反而将他封为新城侯,表面上是因为感念他父亲张玉在东昌之战中为救燕王而英勇战死的功绩。
然而每一次,当张辅回想起那一天在昏暗的奉天内,被火光映得通红的朱棣的那张脸上,透出的那冷的目光和脸上的煞气之时,总是不自的感觉到全发冷,冷汗直冒。
不过后来的事,着实让张辅觉得有些奇怪,摸不着头脑。
首先是朱棣登基之后,竟然下旨让史官抹去了建文的年号,把建文年间全部改成了沿用太祖皇帝朱元璋的洪武年号。
这无疑是否认了建文帝朱皇位的合法,拒不承认这个侄儿的皇帝份。
这和他之前以天子礼仪厚葬建文帝的行动完全是自相矛盾,惹人猜疑。如果建文帝真的已死,你又何必如此着急于想要抹去他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这简直就是掩耳盗铃。
于是,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一时甚嚣尘上,都说朱棣此举分明是为了防止建文帝以恢复帝位正统之名起兵作乱,毕竟,他的皇位可是当初太祖皇帝亲自传下来的,比起朱棣的皇位可来得要名正言顺得多了。
奇怪的是,对于这个传言,朱棣虽然表面上十分恼火,下令止,可是终究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什么实际的措施。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