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节《参禅悟道》(1/2)
二号宇宙之主附体到很多圣贤身上,开始重新修行,参禅悟道。
第一个被二号宇宙之主附体的人,非常非常地有名气,圣人孔子也得向他求教。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老子。孔子是怎么评价老子的呢?孔子说:“鱼在浊水里吃东西在浊水里游,螭在清水里吃东西在浊水里游,龙在清水里吃东西在清水里游。”吃东西比喻吸取精神财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生活在凡俗的世间,吸收凡俗的思想和精神,屈指可数的圣人也生活在凡俗间,但思想境界不在凡间。而身心都不在凡间的,就是隐居于世外的老子,他才是最高明的,他才是龙一样的人物。”
凡俗间,随波逐流、叶公好龙的凡人太多了。只是嘴上说喜欢真善美,但他们不会按真善美的要求来提升自己。世界上俗人太多了。老子就是不俗的人。
老子本来是周朝的史官兼王室图书馆的馆长,他看了大量的古书,看了好几十年,到七十岁时,悟道,他退休以后,西去之前,隐居了一段时间。一般人不会被老子接见,只有像孔子这样有基础和有悟性的人,才会受到老子的接见。
老子的知识量非常多,如果说,把知识含量进行量化的话,老子的知识量为120点,他悟出来的东西有200点。而孔圣人的知识量为80点,很多都是照搬之前的知识,就算有些许改进,顶多也就能达到90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孔子只是追求恢复周朝刚开始时的礼乐,这是当时的社会极其需要的。而老子知道的不光是礼乐,还有很多别的知识。礼乐是什么?礼,不是敬个礼、握握手的礼,乐也不是音乐歌曲,礼和乐是非常全面和细化的人类日常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如果不按这些准则和规范来做人,那么也许整个人类文明就会毁于一旦。
礼乐,是在黄帝时制定的。当时黄帝统一天下,派人制定了详细的礼乐。假设这个时候的礼乐指数为100点满分,在三皇五帝之后,过了1400年,在夏朝末年,礼乐指数就降到了50点,人们就乱了套了。就像企业一样,刚开始制度严格,各项指数健康,后来制度慢慢涣散了,没有人遵守了,然后大量问题随之而来,企业没法健康良性发展了,也就面临倒闭了。
夏朝倒闭以后,商朝开业了,又把礼乐指数提了起来,达到80点左右,但是到了商朝末年,又不行了,降到了59点,不及格了,也倒闭了。
周朝建立以后,周公对礼乐进行了整理、整顿,把礼乐指数恢复到90点,为什么没恢复到100点呢?那是因为当时是黄帝以后一千多年了,这么长时间,难免有遗失的部分,这个损失的部分估且算减去10点礼乐指数。
过了四五百年,在周朝的春秋时期,又不行了,礼崩乐坏,礼乐指数降到了65点,眼看就又不及格了,周朝赶紧停业整顿了。孔圣人孔子在这个时候提出复礼,要恢复周朝刚开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于是把礼乐指数又提起来了,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礼乐指数顶多达到75点,然后在后来的朝代中降降升升、升升降降。二十一世纪初时,礼乐指数降到最低,最多也就40点,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紫薇圣人”来帮助人们提升!
孔子肚里本来装着80点的礼乐知识,装得也不是很满,他就像复读机、复印机一样,把周朝的礼乐恢复、复制了出来,本来周朝的礼乐指数也不是满分,所以能恢复到75点就不错了。
老子比孔子强,有没有用?没用!他肚子里装着120点知识量,不仅是礼乐,还有其他方面的知识,他领悟后知识总量达到了200点,可是就算能达到两千点,两万点也没有用,因为当时社会实现不了他肚子里的东西。当时的社会能把孔子说的那些实现了就算超常发挥了,所以老子只好无为。
打个比方,孔子的要求是人们知书达礼,安居乐业,达到小康社会,而照老子的想法是实现共同富裕,甚至是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可现实是什么?很多人素质低下,温饱都成问题,吃不饱肚子,怎么能顾及精神层面?孔子提的都很难实现,老子提的更是免谈。所以老子干脆就无为,不说,不管。说了也没用,管也没法管,管不了。所以叫不可说。
老子悟出来的东西,不可说,说了也实现不了。包括到了21世纪,同样实现不了老子说的那些,要到22世纪才行。但是老子悟出来的东西,是存在的,只是人类的科学暂时实现不了,也证明不了。所以老子说“道”不可说,因为没法说超越人们认知的东西。一般人听不懂老子说什么,孔子也只能大致消化老子说的东西,时代局限和各种局限下,老子只能无为。
老子如果是皇家太子或是21世纪某国首富的儿子,也许可以有所为甚至是大有可为。人们理解不了老子的东西,老子只好无为不辩,因为他没有现在的条件。现在可以争辩,争辩的目的是为了让有缘人看到。现在在网上发贴以后,争论可以顶贴。贴子也可以长期保留。很多人包括有缘人都可以看到。尽管有缘人很少,也值得去做。老子在当时要是和人争辩,早累死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