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九章 道俗俱伏(1/2)
于是,文宣帝非常高兴:“现在把国家的财物分成三份,一供国家使用,另外的归佛事使用。”
于是文宣帝传旨,把钱、绢、被褥等物品运到山上,在山中建库房来储存这些东西,以供应寺中日常所用。
僧稠认为佛法的宗旨在于修心,财利世俗之事妨碍救化,于是致书文宣帝,让他把这些东西都拉回去。
文宣帝为僧稠的气度所感动,让把这些东西在别处建库存起来,需要时给寺中送去。
到后来,文宣帝为佛事而下的诏书不断,每有一些小事也要亲自过问。
又让大臣送药物和食品给众僧人,并随时解决众僧生活中的困难,文宣帝自己常带着侍卫亲临僧稠的寺院。
文宣帝每次到来,僧稠都在房中静坐从不起身迎接,宣帝走时,他也不去送。
僧稠的弟子劝他说:“皇帝到来,您只顾修行不去迎接,这是否有背于常情。”
僧稠说:“过去宾头卢迎王七步,使王少掌天下七年。我自己没有什么好的德行,不敢自欺,知道自己不会给皇帝带来什么福德。”
当时的人们都称赞僧稠敦厚,顾大法而不拘小礼。
不久,有人向文宣帝说僧稠的坏话,告僧稠傲慢无礼,不敬帝王。
文宣帝大怒,要加害僧稠。僧稠早已料到此事。
一天,僧稠来到厨房,说:“明天有客人到,多准备此食物。”
到半夜五更时,僧稠备好牛车,独自到山口去,站在离寺院约二十里的路旁。
文宣帝的人马走到僧稠站的地方,感到很奇怪,问僧稠为何到此,僧稠说:“我怕自己的血不干净,玷污了佛寺,所以在这里等您。”
文宣帝立刻下马跪拜,对大臣们说:“这样神通的真人,怎么能诽谤呢?”
文宣帝要躬身背僧稠到寺院,僧稠坚决不接受。
文宣帝说:“弟子有负于师,用整个天下也不足以谢罪”。
接着,文宣帝又问:“弟子的前身是什么?”
僧稠说:“是罗刹王,所以到今天还喜欢杀人。”
僧稠让人端来一盆水,对着水中祷告一会儿,然后让文宣帝在水中看自己的影子,果然就像罗刹。
每年伊始,文宣帝都要问僧稠一年的吉凶。
天保十年,僧稠对言语宣帝说:“今年不吉。”
文宣帝很不高兴,问:“那么怎么避免呢?”
僧稠说:“我也不久于人世了。”
到十月,文宣帝死了。
第二年的夏天,僧稠也去世了。
僧稠临终时,异香飘满寺院。
皇帝派襄乐王前来问候:“大禅师僧稠,意志坚强,修炼刻苦,必能感动上天而成正果。禅师寄心于寂默之中,虚来实返,定能成玄妙功德。”
僧稠去世后,高官和名士大都前去吊唁。
为表达他们对僧稠的崇敬,施舍无数的东西,召集一千多僧人,在云门寺供祭,以期为他在彼岸世界带来福德。
僧稠下葬的那天,满山是人,有几万之多,点着无数支香。
正午时,开始焚烧僧稠的尸体,人们无不悲痛欲绝,哭声响彻山谷。
立刻有白鸟数百只,徘徊飞翔于烟尘上,悲声鸣叫,悽切感人。
北齐孝昭帝皇建二年,僧稠的弟子昙询等奏请孝昭帝为僧稠建塔。孝昭帝下诏说“僧稠大禅师,德行修持高深,是佛家三宝的栋梁之才,其神灵超于一切物外。可以据此地的风俗,建塔以志纪念。后将举行千僧斋祭,彰示法师光辉的一生。使之流传后代。
北周灭掉北齐后,把废弃后的云门寺赐给大夫柳务文,柳务文让他的亲戚辛俭守把家搬入寺院。
过了不久,辛俭守一家暴病而亡。
“现在不能出家,这一辈子就完了。”七岁的灵裕叹息说。
他的出家的请求又一次被父母拒绝了。
灵裕一生下来,就与佛门有缘。
每次遇到僧人,小小灵裕立刻垂手站立,然后躬身施礼,把自己手里拿着的舍不得送给小伙伴的心爱之物送给僧人。
一听到屠宰的声音,他就觉得那刀好像是扎在自己的身上,疼痛难忍。
灵裕六岁的时候,就向父母提过出家受戒的要求。
父母那时瞪大了惊异的眼睛看着灵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六岁的儿子会提出如此不同寻常的请求。
父母早就把振兴门第的希望寄托在灵裕的身上,他们怎么会允许灵裕出家呢!
的确,灵裕太聪明了。
千余字的文章,小灵裕一看就能背诵,《孝经》、《论语》等,初读就文词俱明。
灵裕出家的要求多次被拒绝后,他就想寻找时机,逃出家门。
十五岁的时候,灵裕做好了准备。
但这一年,父亲得了大病,灵裕只得留下来侍候。
父亲的病,使家人每天为他请医拿药,昼夜看守,而父亲则被病折磨得死去活来。
灵裕看到这一切,感到生在世上像这样的苦难是无尽的,人生毫无欢乐可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灵裕投身佛门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