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不同人生(1/2)
百慕塾规模较小,塾馆内最多只能容得下,十几个学童。开始一段时间,根本没有人来百慕塾拜师求学,塾师百先生,只得每天去汇荣街,替人写字断文、结钱算帐谋生。不久之后,因塾师百先生,口才流利、学识渊博,将百慕塾的声名,传了出去;又因塾师百先生的夫人,弹得一手好琴,百慕塾内,时常传出美妙动人的琴声,往往令人闻之,流连驻足。这两种因素,各有影响,就替百慕塾,招引来学童。
当第一个学童,随家长走进百慕塾后,塾师百先生,就不再外出谋生了,而是专心课徒授业。后续来百慕塾拜师求学的学童,达到十一人,每一个学童,刚到百慕塾时,都会遇到塾师百先生,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读圣贤书为了什么?”
这些学童,多半来自普通人家,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如光宗耀祖、出人投地之类。其中有一学童,来自商贾之家,他的回答也很实在:“为将家族生意,发扬光大。”
百先生诲人不倦,课徒甚严,而且还热心助人,也很有办法。学童之间,闹起纠纷,百先生往往三言两语,就能让当事双方,都认识到各自错误;若有学童家里遇到难事,但凡百生先闻知,都会给予力所能及的妥善帮助。久之,百先生在学童心目中,形象变得无比高大。
时间一年年过去,当初那一个个稚嫩学童,渐渐长成了一个个文质彬彬的学子。他们求学期满,终要离开百慕塾,走上各自的人生之路。
每届学子,求学期满,都会被举荐、去应试,可以经此求得功名。第一届从百慕塾走出的学子中,就多有出仕为官者,未能出仕之人,在后来从事的行业内,均能小有成就。这让百慕塾之名,在府儒巷附近,风生水起。
百慕塾之名传开,塾师百先生,也随之名扬。汇荣学堂几次高俸聘请,均被百先生婉拒。不少富贵豪门之士,携年少后辈子侄,慕名前来百慕塾求学。百慕塾原本相对狭小的塾舍,也被热心的有钱人,捐建一新,让百慕塾规模,比原来扩大了数倍。
百先生成了知名塾师,应酬自然多了起来。不时会有官家名流、商贾土绅,前来百慕塾拜访,府儒巷内街坊四邻,来百慕塾走动,则更为频密。塾师百先生,不仅仅善于授业传教,其人渊博而不倨傲,低调谦恭,不沽名钓誉,处事圆通而不爱财,尤其热心扶弱帮困,得到别人,广泛尊敬。渐渐的,坊间就有一个传闻,都称塾师百先生,是一位真正的鸿儒隐士,丹心一片育桃李,不为私利搏虚名。
随着第二届、第三届学子,走出百慕塾,更坐实了塾师百先生,鸿儒隐士之名。百慕学子,渐渐为世人所推崇,成了饱学才高的象征。那些走出百慕熟的百慕学子,若干年后,往往都会重回百慕塾,回报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拜谢师恩。这个时候,塾师百先生,对每一位回访的学子,又提出另一个同样的问题:“读圣贤书,能帮助实现梦想么?”
回答这个问题的百慕学子,都已走上自己的人生之路,且在各自行业里,打拼多年。他们对人生五味,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所以,他们回答起来,就见仁见智了。
有人认为,读圣贤书,长大智慧,自然能帮助实现梦想;也有一些人认为,读圣贤书越多,个人梦想也越多,他们终日都在为实现梦想而劳苦;还有人认为,读圣贤书,能长见识,让人活得丰富……
一晃眼,就过去了几十年。
塾师百先生,鸿儒隐士之名,已然深入人心,连锦汇府的府尹与府监大人,偶尔都会来百慕塾拜会。
岁月不饶人!百先生夫妇,比之当年,苍老了许多。只是,人们心目最敬仰的鸿儒夫妇,一直没有添得一儿半女,如何能慰藉世人,对鸿儒的那份爱戴与景仰?是以,不时有热心者,找来各种育儿良方或妙药,悄悄送进百慕塾,让百先生夫妇,哭笑不得。
百里轩与菁菁二人,此番潜居俗世,遵循世俗一切伦常之事。菁菁公主,停止修炼,化气为血,恢复赤龙,与夫君行敦伦之礼,准备生养子嗣。只是,修士的修为越高,生养子嗣相对越困难,这或许与修炼导致二人躯体,进化不一有关,又或许受某种天道循环限制。不过,二人天地和合,阴阳相济,于修身助益良多。
后来,有人干脆送来了三个幼儿,要过继给百先生夫妇,以让鸿儒隐士,后继有人。尽管这热心者,有意隐瞒了三个幼儿的出身,身为塾师的百里轩,也能从对方记忆里,了解到一切。那三个幼儿,都是无父无母的孤儿,靠行乞为生,被热心者找了来。百里轩恻隐之心大动,遂迎合热心者好意,让人们心目中的鸿儒隐士,后继有人了。
三个幼儿,两男一女,他们成了百先生的子女,也就改了姓名。长子名为百礼,次子为百泉,小女为百花。百先生夫妇,给予三个子女,应有的关怀与疼爱,百慕塾里,自此多了一份天真的童声与欢乐。
有了子女,百先生夫妇的生活,更为丰富,经历更贴近常人。有了完整的家庭,子女绕膝,天伦共享,其乐融融。夫妇二人,体味到父母的慈爱与艰辛,体味到子女的欢乐与成长,体味到世俗普通人,生命中的一点一滴。
三个子女,都懂事较早,同在百慕塾里长大,个人志趣、心性,却不尽相似。他们对养父母,均恪守孝道,抱感恩之心,但终归要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长子百礼,成年后去了锦汇府衙,谋得世人眼里的好前程;小女百花,成年后嫁入了富贵之家,也不负出身孤苦,有了厚报;唯有次子百泉,原本最为聪慧圆通,成年后,却甘愿留在养父母身边,做了一个塾师。
百先生执教多年,却不聚财,所得报酬,多用于帮困扶弱。百泉甘愿留在百慕塾,做一位塾师,放弃世人眼里更好的前程,绝非为了贪图养父母的家产。他回答养父的第一个问题,是为活得丰富,回答第二个问题,是为活得安心、舒坦。
百泉回答养父第二个问题时,万万没有想到,其养父百先生,竟然一本正经的对他,施了一礼。这让他惶恐无措,又莫名其妙。
时间过去一年又一年,从百慕塾中走出的学子,一茬又一茬。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