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3章 劝进(2/2)
执政的帝王把位置让给贤者接替,谓之禅让;接受让位的贤者,则要装模作样地“辞而不受”,几经大臣的劝说才登上大位,谓之劝进。
古尧舜贤让之德,一直为古人传颂的佳话,圣王的道德的楷模。
奇怪的是,孔子在《论语》的《雍也》、《宪问》篇中只论博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连尧舜都难以做到,避谈尧舜禅让之德,说明他老人家对禅让是有看法的。
无论是武力实现****,还是禅让的和平过渡,继位之君在道义上要取信于人,则需千方百计把自己打扮成是正统的合法的继任者,于是各种学说应运而生。
如由汉至晋,董仲舒君权神授的天命观、邹衍的阴阳五行说、习凿齿的正统论,乃至种族说(中国与蛮夷)、文化说(是否为中国文化)、区域说(政权建立在中原还是四边)、血缘说、气数说,等等。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三国时孙权的谋士们,自知孙权和刘备相比,不占区域、文化、血缘的优势,竟然说孙权“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胜于刘备的不读书,也作为称王的条件。
其实这都不过是为自己登台的舆论造势,哄骗愚盲而已。
冉闵其实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敢称帝,因为他觉得自己目前的根基还不牢固,并不完全具备称帝的条件!
称帝的条件有四个。
其一,所建功业超越了前人。
例子主要是帝国时代的开拓者,如嬴政、屋大维、查理曼都建立曾雄霸一时的大帝国,已经不满足于王的称号,所以建业之时即称帝。
其二,统一。
例子是华夏历代大一统王朝开创者,在旧王朝没落之时能统一华夏的人当然称帝,故史上有些人不称帝的原因是华夏尚未统一,空得帝号只会招致祸患,如朱元璋的缓称王。
其三,割据一方且有兵有钱有粮,主要是周边有更强大的势力存在,一旦称帝会遭到打击,如孙权,刚安稳下来时献帝还在,曹丕称帝时刘备又举国攻江东,直到三足之势完全奠定才敢称帝。
其四,礼法、教会的承认。
华夏如武则天,西方如丕平,舆论的力量不可小视且西方帝王多是由教皇加冕的,所以态度也是制约霸主称帝的原因。
冉闵此时面对的情况跟汉末时候的曹操差不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的是汉献帝,而冉闵的情况则更要复杂一些,他虽然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石鉴来号令天下,但是石鉴的作用已经很小,但这架不住朝野上下心向晋室的人多啊!
现在的晋国司马氏依旧是汉家正朔,大家相信冉闵是中原汉人的救世主,所以都来追随他,就连那些世家大族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他,可是其中也不乏晋国士族的影子!
而一旦冉闵称帝,就代表着魏国正式与晋国决裂。
而原本效忠于冉闵的世家大族,就难免会倒戈了……
这可不是冉闵想要看到的,他已经将胡人彻底得罪了,若是再得罪汉人士族,这普天之下,只怕没有他的立锥之地了!
东汉末年的曹孟德其实也不具备取缔汉室而称帝的条件。
虽然当时曹操已经取得汉王室的绝对控制权,但他的势力还是局限于中国北方,孙权和刘备还在东南、西南虎视眈眈,国家还未统一,天下并不太平。
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贸然称帝,势必成为众矢之的,让刘备、孙权抓住把柄,带领天下英雄讨伐他,这样,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便不复存在,就会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动,甚至引起新一轮军阀混战。
虽说曹操此时兵精将广,但以乱臣贼子的身份与天下豪杰对抗,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有可能使自己的大好形势得而复失,这显然是对曹操不利的,所以他对称帝一事非常谨慎。
但是,曹操的许多部下都曾劝说过他称帝,孙权也曾劝曹操废汉建魏,但曹操的态度却是截然相反的。
孙权曾上书给曹操,表示愿意俯首称臣尊奉曹操为帝,曹操当即识破了孙权的伎俩,笑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也就是说,一旦自己称帝,势必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曹操的识见实非一般,曹操清楚:只要紧紧靠着汉献帝这棵大树,谁也奈何不了他,谁也动不了他,否则便是自取灭亡。
曹操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内部的反对派和外部的敌对派凡有所行动者,都得不到好下场,就证实了这一点。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