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胳膊拧不过大腿(1/2)
阻午可汗之所以放归永乐公主,这背后必定是有故事的,极有可能与契丹叛乱密切相关。
一句“替阻午可汗牵线李过折残部”,足以让人们解读到契丹内部的权斗上了。
但永乐公主已不肯再透露半字,百姓们也只能干瞪眼,自然怀疑有人在暗中对永乐公主进行“封口”。
在真相被压制的愤怒之下,没有多少根据但却十分符合逻辑的传言因此爆发。
借着李琅的知名度和三位和亲公主在西市海池的遭遇之强劲东风,尹子琦“成功上位”,其强抢胡姬的嚣张行径被广泛地流传开去,尹子琦的上司平卢节度使安禄山也因此迅速被推上前台。
安禄山素以边功邀宠,有插手契丹内部权斗,挑拨唐契战争的动机,人们把安禄山当成引发契丹叛乱的首要怀疑对象。
甚至,安禄山在京之时曾拜访过的一些权贵也被一一“人/肉”出来:虢国夫人,张利贞、席建侯、李林甫……让人遐思无限。
在朝廷百官的给田假期间,长安城的舆论一浪高过一浪。
今年科举推迟,下士子云集京都,人多了就有闹事的,一些士子竟作诗谱乐到处张扬,质疑和亲中存在yīn谋,要求让永乐公主开口,还有数百士子联名告请全年常值的中书省彻查最新章节。
那些敌视进士科的勋贵世家见士子们闹事,也来劲了,趁机以此攻诘进士科:
“进士率多轻薄,不必尽用。”
“士以才堪即用,何必文辞?”
“酸丁多用浮华,国朝不治。”
“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寒士纵有出人之才,又焉知台阁仪范,班行准则?”……
最恶毒的来了:
“政事,本自异科,求备一人,百中无一,况古今良宰,岂是文人?进士科宜废止。”
世家门阀抓住“”与“政事”没有关联的然弱点,大肆攻击进士科,要求废止。
朝廷要废除进士科了?进士科一年取士不过一二十人,即使及第后也只是拥有一定的出身品第,不能直接授官,现在竟连这条十分狭窄的上升之路也被堵住不成?
以后是不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了?当官的“官二代官三代……”,一代代“官”下去;富有的“富二代富三代……”一代代“富”下去,穷百姓只能永远当黎庶草民,永无出头之rì,体制彻底被权贵世家垄断。
世家大阀们对士子的攻讦,进士科将要废止的流言,简直是在为长安的舆论火上浇油,众多进士科士子在大明宫外围堵逼问中书省假rì值班的阁老们。
……
五月下旬,兴庆宫。
从端午节过后至五月底,二十来的时间,京城一直在晴雨中交替变换,晴几,接着就雨几,甚至还不乏恶劣的雷雨气。
今又是一个下雨,飘飞着的绵绵细雨周密而仔细地覆盖住这座既雄伟又jīng致的皇宫的每一个角落。
兴庆殿外,两排金吾卫军士纵向一字排开,雨水沿着他们铁灰sè的冰冷头盔亮晶晶地滑下,他们头盔下的眼睛透过铺盖地的雨雾,仔细地检视着一个个从殿前东西两侧的龙尾道缓步上来的帝国官员。
微风悄悄地鼓动着官员们或轻盈的丝质,或轻薄的娟质官服,宽大的衣袖也在风中瑟瑟飘舞。
改元宝年以来,下雨,照例是不上朝的。但是,半个月长假后的第一,皇帝就破例宣召百官上朝,进行大朝会。
黎民百姓们对朝会的内容自然是不知,不过,朝会后,朝廷首先发出了两道平息民怒的诏令:
其一,朝廷成立了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组成的“三司推事”,负责审理轰动民间的“和亲黑幕案”;其二,今年常科之明经科、进士科、博学宏词科五月底如常举行。
显然,朝廷在急需使用下民力之时,不敢进一步惹得民怨沸腾。
很快,和亲黑幕案在刑部侍郎孙逖,大理少卿程正庆,御史中丞张利贞三人联席坐堂下正式开堂审理了,可第一就审不下去,草草收场。
首先传唤回国却不愿回娘家,甘愿出家为道的永乐公主,但永乐公主除了那句“替阻午可汗牵线李过折残部,阻午可汗因功将她放归”之外,其他的事情一问三不知……想想也是,契丹内部的事情,阻午可汗岂能让她一个和亲公主知道全文阅读。
然后鞫传李琅……官差们鸡飞狗跳地遍搜全城,没找到李琅半个脚印,三名堂官怀着轻视流民的心态,毫无根据毫无责任地盖棺定论:
“李琅畏罪潜逃。”
不过,这些大部头官爷虽然认定李琅畏罪潜逃,但没有对李琅发下海捕文书全国通缉。
不是他们心虚,而是朝廷想把李琅的影响控制在长安周边……因为一旦通过全国海捕让李琅“一举成名下知”,那和亲这档子不清道不明的事儿越发难以收场,朝廷将面临更大的民间压力。
在没有任何人证物证,甚至连指证都没有的情况下,对李琅作出比“莫须有”更过份的“定论”,百姓们嘘声一片。
李琅不过一流入契丹的卑微浮人,唐契和亲与他一个人物风马牛不相及,传唤他干嘛?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