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8章 扩户运动和王搞钱(1/2)
不过,人总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既然不能动先皇制度,那就动宰相。
李隆基断然抛弃张九龄,选择了李林甫。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为了改变皇帝在钱财上受制于宰相的窘境。
其实李林甫能够任相十九年,专政十六年,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那些“欺上骗下、口蜜腹剑”阴谋诡计,而在于他懂得“善养君欲”。
《旧唐书》把唐玄宗和李林甫之间的需求关系的无比透彻:
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接对大臣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绝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衽席无别,不以为耻,由林甫之赞成也。
皇帝想用钱,李林甫不仅不加以规劝,而且“举双手”赞成,他迎合“君欲”,大开国库之门,东挪西欠,加征赋税……罔顾百姓死活,为皇帝用钱提供一切便利,即所谓“善养”。
不受制约的贪欲从来都是难以满足的。
尽管李林甫极力配合,已经做得够“哥们”了,但李隆基依旧觉得,用起国库里的钱来,还是有些不太方便,国库的钱也太少,忒不经用。
李隆基为此想出了两大高招:设立皇宫“金库”和广阔财源。
前一招好办,在兴庆宫里建一座金银府库即可,但后一招的搞钱就十分有难度。
不过,大唐真是人才济济,这个难题难不倒那些有心的“才子”,早在开元中期,有一个旷世能人就已经想出搞钱的妙计神招来了最新章节。
在后世研究“唐朝中央财政体制”的学者们眼中,这个人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也是后世学者们推崇备至的偶像级人物,被学者们吹捧为“著名的、具有独特经济之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财家。”
此人也正是李隆基曾经十分依赖的敛财有道的得力干将:宇文融。
……
开元年间,土地兼并就已经十分严重,均田制破坏殆尽,广大贫苦农民被沉重的官府赋役所逼,不堪负重。
为了上交税赋,很多老百姓根本吃不上自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种下的粮食,他们吃的是山里的白蟹刺和草根树皮。
横征暴敛下,老百姓自己辛勤种下的粮食即使全部上交官府,也交不齐官府规定的赋税。
因为道理很明显:门阀世家没有大肆兼并土地和人口没有膨胀之前,一人能够分得两百亩田地,交两百亩田地的税。这样不存在什么问题。
但随着土地兼并和人口的增多,老百姓一人只能分三四十亩的田地,却依旧要交原来两百亩田地的税。
因为租庸调制是以人为征收对象,而不管人均田地的多寡,税赋是朝廷定制,雷打不动的。
这其间,老百姓那三四十亩可怜的土地还要不断遭到官府、豪强的兼并侵占,最终导致老百姓的田地越种越少,终至所剩无几。
老百姓哪里交得起远负荷的沉重赋税,为了交税,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儿女插上草标,像一只牲口一样牵去大街上出卖。
活不下去老百姓便纷纷逃离原籍,沦为“浮人”,即为李琅和清江村村民这样的流民。
人口大量流失,国家税收自然就受到极大影响。
皇帝可以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因为他在深宫中看不到,或不愿意看到。但皇帝却不能没钱花。
所以,皇帝开始着急了。
这时候,后世学者们的偶像、“伟大的”宇文融应时而生,他毅然站了出来,急皇帝之所急,忠心耿耿地表示愿为皇帝排忧解难。
此人既不知道治标,也不知道治本,更不懂得去思量、革新土地制度,而是搞了一个“三位四元”的财政改革,以及一个劳什子的“扩户运动”。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