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6章(1/1)
“「故事+鸡汤」的表述方式,让这篇短文,广受欢迎。为了证明鸡汤文也有价值,王安石身体力行,立志通过后天努力,成材成器。功夫不负有心人,1二十一岁的王安石,以第四名的成绩进士及第,被授职淮南节度判官,正式踏入了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王安石却偏偏不走寻常路。按照惯例,初任期满后,他可以参加「三馆」的遴选考试。这种机会,对于所有人来说,走过路过绝对不会错过。但王安石却将考试报名表,填成了一份志愿书,热血澎湃地表示,自己要扎根,奉献青春。就这样,不愿进京的王安石,转任鄞县县令。很多人都以为他不求上进,其实王安石的心里,早就有了一张宏伟蓝图。主,只是第一步。当了县令后,王安石发现,不管是丰年还是欠年,永远都逃不掉饥饿的怪圈。青黄不接的时候,只能靠借贷度日。熬到收获的季节,粮食全都拿去还债,还是饥荒成灾,无奈又得借。。。为了改变这种绕口令式的恶性循环,王安石决定,每年的二月和五月,百姓可以找衙门贷款、贷粮,半年后偿还,利息百分之二十。这样以来,既可缓解燃眉之急,又能增加收入,还能抑制高利贷,可谓一举多得。王安石第一个大胆的想法,也就是「青苗法」的雏形,在鄞县里,获得了成功。三年后,王安石调任舒州通判。虽是副手,照样勤勤恳恳。宰相文彦博、翰林学士欧阳修,都注意到了这颗新星,先后多次召他进京。但倔强的王安石,一口回绝了前辈的盛情,理由是「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在同僚们不解的眼光中,他又到常州当了八年知府。后来,王安石回京述职。任命他为度支判官,协理财事宜。这一次,王安石没有推辞。摸爬滚打十余年,是时候迈出职业生涯的第二步了。他要上书仁宗,还原一个真实,风气不行。。。他写下了许多大胆的想法,原以为皇帝会满脸诚恳地邀请他:来来来,你行你帮朕!然而,王安石想多了。。。个人看法是: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但可操作性较差,加之用人不当,乃为大忌;司马光反对有理,但整个反对走文死谏的套路,难逃文人争之弊。一个天真,一个圆熟;一个想开拓,一个想守成。都是君子,两败俱伤。先看看王安石变的措施、利弊和实际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变没错,用人问题,手段问题。但是还想怎么用人呢?能用什么人?叫这个体系自律,唯有大清洗。脖子后面得上刺刀,才能逼迫体系高效率。就是说,你负责青苗法是吧?几年后如果没变好,还让破产,民不聊生的话,就砍头。。。”
荆扉微微笑着:“搞砸几个砍几个。。。。”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