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1/1)
“古代的学说,对此并没有现在那么偏爱,一定以为变就是好的。墨守成规,在现在显然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古代却是褒义,所以在守字之前加了一个修饰像墨子一样。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祖述先贤先圣主张,并不加以创造,也不是自谦,多少还有点引以为傲的意思。就是王安石本人,甚至也为自己的变安上一个三王之政的名号。——如此一样,谁改变就不那么分明,怕要某些人哭笑不得了。其实,要不要变,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问题,因为万事万物总在变。虽说天不变,道亦不变,但道的本身就是变。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时序更迭,人事代谢,哪一样不在变呢?我们没必要将古代先贤都当作笨蛋,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视为常识的东西,他们愣是看不出来。变与不变的问题,说白点不过是激变与渐变的问题。就像我们每个人,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小毛孩,变成了一个皤然老翁或者老媪了,家人亲族朋友总还认得,不过是因为那变化,是日积月累的渐变罢了;假如有人吃了什么药,真的朝如青丝暮成雪了,怕就是另外一回事:相传伍子胥过武关,一夜白头,守关士兵不就放行了吗?所以历史的前行,文明的进步,原也不过是两只脚走路,一只脚迈向前,还得有另一只脚在后边做着支撑。从解构的视角去看,变与保守,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点一点局部的变化积聚起来,最终就变了大样。如果贪求冒进,变革就会因为缺乏有力的支撑而走向崩溃。所以苏轼才批评王安石们一日十变法而天下愈不可治,主张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都是不可取的,都会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对此,道家更是提出了无为的主张。庄子说,泥鳅生活在泥巴里,猴子生活在大树上,他们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方便,泥鳅不怕泥巴糊瞎了眼睛,猴子也不担心掉下来摔折了腿。我们没有必要当好心人,一定要在地上为它们建造一个家。泥鳅与猴子这样低等的动物,都知道各得其所,为什么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倒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呢?所以萧规曹随,创造了文景之治;后来的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好象也多是实行黄老之术,主张与民休息的。作为历史学家的司马光,自然明乎此理,汉武帝作用桑弘羊变法,虽则一时有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结果是盛极而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总觉得,这恐怕还得读史之人先有点明智的根基,不然怕是什么都读得出来呢。当然,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个时候冗员,积贫积弱之势已现,其他部落政权虎视眈眈,不变如何应对危机?所以有识之士都在求变,先前范仲淹就变过那么一变的,而且像欧阳修、韩琦等人都还是坚定的支持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