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科举取士(2/2)
虽王晴姐妹对赵忠信念念不忘,并苦苦等了很多年,可赵忠信是什么态度,她们就不知道了,若赵忠信翻脸不认人,她们又能怎样?她们已经离开了高丽王宫,就永远回不去了。。。
马车不紧不慢的行驶在官道之上,马车之中的两姐妹既盼马车能走快点,又害怕马车走快了,自高丽船只离开开京码头,此一路上两姐妹均是如此。
。。。。。
临安皇宫集英殿
关礼拿着一炳佛尘,慢条斯理的走到集英殿门口大声唱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进殿!”
建武二年三月某日,是科举殿试之日,是宋全国应试士子三年大比的日子,也是赵忠信自登基以来第一次殿试,是新朝首次殿试,因此赵忠信是异常重视此次殿试,早早就令各部院,主要是礼部做了许多准备。
此次三年大比因战乱的影响,应试士子不是很多,不过即便如此,通过礼部省试的贡员仍是有两百余人,也就是说大宋又新增了两百余名进士,按以往的情况,此两百余名进士几乎能后全部进士及第、同进士及赐进士出身,都能名列三甲。
通过礼部省试的士子本应被称作贡士,通过殿试才应被称作进士,但因殿试自宋仁宗皇帝之后就几乎再也未被黜落过士子,因此只要通过礼部省试之后的士子均被称作进士,唯一的区别就是排名了。
而其原因就是曾经有士子殿试被黜落之后,或悲愤之下投河的投河,上吊的上吊,服毒的服毒,或愤而投奔敌国,因此仁宗皇帝之后朝廷就再也不敢行殿试黜落之举了。
新帝赵忠信对此是嗤之以鼻的,此次赵忠信坚决要行黜落之举,连这点心里承受能力都没有,或者为了一己之愤,叛国投敌、数典忘祖,如此之人,赵忠信宁可不要,要了也没用,根本不是栋梁之才。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两百余名士子在尚书省左丞相韩世袭,右丞相李椿年及其一些礼部大臣的带领下,向赵忠信施礼道。
“平身”赵忠信点头道。
坐在集英殿的赵忠信此时心中是感慨万千,十余年前,自己在集英殿中应试武举殿试,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可万万没料到十余年后,自己主持此次三年一次的殿试,此岂能不使赵忠信感慨万千?真是世事变幻莫测啊,赵忠信心中暗道。
众士子躬拜、再拜,躬身而退至集英殿两侧,众人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殿中没有设置书桌。。。
难道让他们站着应试吗?众士子心中均是暗暗纳闷,要知道这可不是武举啊,士子之中马步扎得好的人可没几个,甚至没有。。。
“今岁荐辟礼闱,并臻时彦。四方之士,充赋斯来。两河之间,后期可念。。。”关礼大声宣读着圣旨。
诏令揭露了目前科举、官场之中的诸多弊端,如士子为取得功名而不择手段,作弊现象层出不穷,科场学风浮躁、滥竽充数之人甚多,并且取得功名,为官之后多为尸位素餐之辈,甚至是贪官污吏,如此种种,日子久了,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如此必将会影响大宋国本。
因此赵忠信就借此机会变革科举制度,增加了工科与商科,工科以沈学为应试内容,商科以商学为应试内容,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沈学与商学。
赵忠信仍然保留了特奏名或恩科之制,可以经过推荐免试取得功名,只不过此一切均由赵忠信亲自把关,一切恩科功名必须有旨意方可取得,因此从今日开始通过特奏名之制取得功名的人是少之又少,朝廷控制得异常严格。
此次广南原取得逛试的功名之人就是通过特奏名从而取得了朝廷的功名,此时正站在集英殿之中,人数约有数十人,其中就有辛赞之孙,年仅十七岁的辛弃疾。
依赵忠信看来,通过广试的广南士子比朝廷这些士子实用性要强的多。
赵忠信的诏令之中同时宣布将扩大三年一次的科举取士人数,人数暂时拟定在以往的一倍以上,以后再视具体情形再行增加,赵忠信此举使得天下士子是喜出望外,他们原本以为武人出身的赵忠信会大幅削减进士科的取士人数,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赵忠信居然将取士人数提高到了一倍之上,今后还有可能增加,此使得天下士子对赵忠信好感倍增。
诏令同时宣布全国范围内推行武学,建立讲武堂,并大幅增加武举的取士人数,明确表示了大宋决不用一条腿走路,文武兼备,方为决胜之策。
天下武人也因此踊跃应试,并对赵忠信顶礼膜拜。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