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九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三十五)(2/2)
幸运的是,并非所有的巴西领土,都如此难以开发。
巴西大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传统意义的可耕地。
尽管,这只占巴西领土的7%,但这片可耕地面积,却相当于得克萨斯州或法国的面积。
这部分土地,都位于巴西南部。
但是大部分都地处内陆,交通不便。
巴西的核心区,只占了这片可耕地的四分之一,相当于突尼斯的大小,位于热带地区边缘,一直绵延至温带南锥体地区。
这部分地区,在早期殖民时代,就是巴西的传统定居点,也是巴西存在三百多年来,人口集中所在地。
正因为如此,此处地形几乎对巴西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理解该地地形及其演化,有利于理解,后世巴西发展成大国的动力是什么——阻碍是什么。
这块巴西核心区,有两大明显特点。
首先,气候是亚热带气候,所以,该地发展遇到的困难,小于前面提到的热带区。
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巴西内部是个隆升高原——叫巴西地盾——紧邻大西洋海岸,几乎巴西的全部东南陆地边界。
从地盾到大西洋地势骤降,从大西洋远看,好像铜墙铁壁屹立在海岸——形成巴西沿海城市引人注目的背景。
这堵铜墙铁壁被称作大峭壁,巴西核心区的大多数城市——里约热内卢、维多利亚、桑托斯和阿雷格里港——都位于大峭壁与海洋之间的孤立、平坦的小块地带。
这种孤立地形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如何建成“规模经济”。
标准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城市围绕某种核心经济优势建立,典型情况是河流通航终点,
即一定吨位货轮,能最远到达的内陆地点,或是一个港口,又或是一个其它运输交叉点。
随后城市可以以此扩展,主要是沿着运输通道发展,因为运输通道通往何方,意味着那里,存在更大的经济机会和低廉的经济成本。
只要沿线土地还算平坦,城市就能一直以较低成本延展下去。
附近城市会逐渐合并,相互间共享劳动力、资本、基础设施和服务。
由于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激增,这种大都市,会逐渐创造更多资本和技术工人。
大都市——诸如后世米国的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伊斯坦布尔和s海、燕京——构成了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
这种“标准”发展模式,在全世界被复制。
最初的米国模式,是米国东海岸从华盛顿到波士顿的巨大城市带,主要有巴尔的摩、费城、纽约、哈特福德和普罗维登斯。
欧洲的类似城市群,囊括了德国莱茵河谷的许多城市。
这两个例子中,大小城市组合为城市郊区群,共享资源互相支持。
所有案例共同特点,是城市扩展依靠的土地。
这种土地,恰好是巴西核心区所缺乏的。
在整个巴西南海岸,大峭壁直插入海洋。
所以,巴西城市被迫建立在,大峭壁没有延伸至海洋的,相对平坦的几个小块孤地上。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