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我们的航路(四十九)(2/2)
在感知到危险即将到来之时,焦虑的荷t当局,似乎应该主动去联络清廷。
然而,荷兰人实际并没有在战前做这种努力。
之所以会无视这一战略盟友,很大程度源自于西方人,对于“黄祸”的恐惧。
与其说西方人眼中的“黄祸”,包含整个亚洲民族。
倒不如说这一被匈奴人、蒙古人以及奥斯曼帝国强化的概念,源自于亚洲草原。
当然,如果从地缘属性角度细分的话,建奴并不属于游牧体系,而应该归属于渔猎民族。
不过无论是对于欧州人,还是天朝的农民来说,这种划分都没有任何意义。
他们只知道一批又一批的马上民族,从那片遥远的荒蛮之地而来,入侵自己美丽的家园。
在中原王朝以“夷狄”之类的蔑称,来概括这些北方民族时,欧州人则将这些,从东方而来亚洲马上民族,统称为“鞑靼人”。
相比野蛮的鞑靼人,荷兰人更愿意相信富足、文明,并且能够生产美丽丝绸的国人。
尤其是那些,已经熟悉了西方贸易规则的东南海商们。
实际上,并不止于荷兰人这么想,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同样是这样认为。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我朝与建奴的战争中,葡萄牙人曾经不遗余力的支持前者。
甚至在身处云贵的南明政权即将覆灭时,还愿意提供支援。
当然,一旦鞑靼人最终确定,成为z央之国的主人。
荷兰、葡萄牙,以及其它西方国家,仍然是会尽力适应这个新合作对象的,就象他们同样不忌讳,与那些苏丹们合作一样。
问题是在尘埃落定之前,荷兰人还是希望,能够与他们认可的贸易对象——郑c功和平解决争端。
为此,荷兰人甚至提出每年十万两白银的代价,换取对方放弃攻岛的打算。
如果这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这个方案并非没有被接受的可能。
只是在明郑急需大员岛,作为大后方存在的情况下,这件事情已经不是钱能解决的了。
寄希望于与明郑维持合作关系,使得荷t当局,没有认真思考过,与清廷建立联盟的可能性。
不过联盟可能性的存在,就在于这是件于双方都有利的事。
虽然荷兰方面出于陌生感,没有向清廷发出示好的信号,但在台江战事陷入胶着状态的时刻。
清廷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在1661年11月初,主动抛出了橄榄枝,希望合作打击他们共同的敌人。
接到来信的荷兰人,经过将近一个月的讨论,决定抓住这最后一丝机会。
前来增援的荷兰舰队,则承担了前往福建联络的任务。
然而荷兰人实际对这次联盟并不抱希望,这点从荷兰人浪费了那么多宝贵时间,才作出回应便可以看出。
尤其对于完全不熟悉天朝的荷兰增援舰队司令来说,更加不相信战局,能够在清军的帮助下扭转。
以至于在舰队出发后不久,这位承载最后希望的使节,便决定独自返回巴达维亚。
舰队则不得不返回大员,此后热兰遮城再没有派出新的信使。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