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河套之战(九十五)(2/2)
不过在部分香料产地的垄断问题上,荷兰人面临的难度就要小得多了。供应全世界市场的丁香、肉蔻等香料,都产自南洋的“香料群岛”。那些还处于部落状态的岛民,完全不是荷兰人的对手。为了达到控制货源的目的,荷兰人不惜对岛上土著进行过屠杀,以迫使对方签订独家供应协议。除此之外,甚至还尝试过减少货源的办法:在选定两个可控岛屿之后,将其它岛屿上的丁香树焚毁。
当然,这并不代表荷兰人不会尽力去控制通路了,毕竟不是每一种香料的产地都那么好控制,比如胡椒的产地就要广泛的多。通过海上称霸,荷兰人同样曾经控制大部分输往欧洲的胡椒。这一系列组合拳,让荷兰人从17世纪的香料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益。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个物极必反的规律。荷兰人的垄断行为,最终却导致了香料贸易的没落。
本质来说,香料并非像盐一样,是生活的必须品,在厨房中更像是奢侈品的定位。一旦价格太高,势必会减少客户的需求。荷兰人在货源控制上最为得力的丁香就是这种情况。减少的需求,反过来拉低了荷兰人的利润。另外,每种香料本身都并非是无可替代的,当一种香料的价格太高之后,人们会倾向于加大其它香料的使用量。比如胡椒因为种植区域广泛,价格就始终比较平稳。甚至因为荷兰人无法控制全部产地,所以竞争激烈、供应充足出现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说起来,今天西餐配料中,胡椒使用范围远大于肉豆蔻和丁香,与此不无关联。
类似情况在很多商品贸易中都出现过,最典型的就是石油了。控制世界主要石油供应的欧佩克组织,把价格推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刺激替代能源的研发/投产,反过来平抑石油的价格。最近两年石油价格持续低迷,就与美国对页岩气的成功开发,就有直接关联。
另一个同样出现在餐桌上的案例,是韩国人的饮食结构。很多喜欢看韩剧的朋友都知道,在韩国的饮食文化中,“拉面”的地位几乎仅次于泡菜,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实际上,韩国人的传统主食跟日本、中国南方一样是大米。上世纪60年代,由于韩国开始进行工业化,大量农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导致大米自给率不足。为了保证粮食安全,韩国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民众,在主食中加入以“拉面”为主的面食。最后的成果,就是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的韩国,现在生产的大米不仅基本能够自给,甚至在丰产之年还有可能过剩。至于价格,自然也不至于高到影响居民生活了。
小编的夜宵快泡好了
回到香料贸易的主题上来。尽管荷兰人在控制香料贸易上煞费苦心,但作为一种可以再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香料贸易最终还是在17世纪后期走向了没落。这并不是说香料贸易就不存在了,而是说它在贸易中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对于追求利润的荷兰人来说,他们需要找到其它的替代产品,以从战略层面弥补利润上的缺口。具体做法就是引入其它经济作物。
地理大发现时代同时也是个物种迅速传播的时代。基于彼此间的竞争关系,包括香料、咖啡、甘蔗、可可、橡胶。。。等在内的经济作物,被各殖民国家,有意识的引种到世界其它气候相近的地区。比如荷兰人一直强力垄断的肉豆蔻,就在18世纪后期,被英国人想办法“偷”出了种子,引种到了毛里求斯、马来半岛等地的英属殖民地中;东非的桑给巴尔岛,19世纪引入丁香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丁香生产地。而在17世纪后期,荷兰人引入爪哇的主要经济作物则是甘蔗。
事实上,甘蔗应该是大航海时代,最早被引入殖民地的经济作物了。作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创者,葡萄牙人在海外的第一个地理发现,是东距摩洛哥700公里的马德拉群岛。
1418年葡萄牙殖民马德拉群岛
对于志在印度的葡萄牙人来说,远离海岸线的马德拉群岛并没有航路上的价值。为了开发这片海外领地的价值,此前原产印度,经由阿拉伯人传入伊比利亚半岛的甘蔗,被引入了马德拉群岛。返销欧洲的蔗糖原料,则为葡萄牙后来的探险工作,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
原产印度的甘蔗,在气候相近、土地肥沃的“东印度”种植,自然也是没有问题的。从荷属东印度销往欧洲的蔗糖,在弥补香料贸易利润缺口的同时,也对当地华人的数量和结构造成了直接影响。由于华人的固有优势,特别是在农业上的优势,当地种植产业几近为华人所垄断。种植园、糖厂更因此引入了大量华工。换句话说,客观增长的工作机会,才是以巴达维亚为代表的荷属东印度,华人数量大幅增长的真正原因。
殖民扩张图
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角度来说,只要蔗糖出口顺畅,并不会太在意种植生意交给谁做,包括雇佣哪里的劳工,毕竟荷兰人才是这一产业的最大获益者。更何况一直以来,高效的华人社群,出色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分包任务。然而花无百日红,伴随着华人数量的大幅增长,一场巨大的危机也即将到来。至于是什么危机,对华人在南洋的历史又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下一节再接着解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