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潇洒人生(6)开拓事业,滋润爱情(1/2)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许巧娣因为要学习,提前要回上海。杨琨向杨文有书记请了假,陪着许巧娣一同来到上海。
许巧娣的家在一个距黄浦江不太远的较为偏僻、非常贫困的一个居民区,此处所有建筑正待拆迁。这儿与那繁华的市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没有琳琅满目商品的店铺,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更没有宽阔的马路与明亮的路灯。
这是两间老式的瓦房,墙壁上长满了又湿又滑的青苔与灰色墙砖融为一体,给这繁华的大城市增添了些许苍凉与灰暗。
许巧娣的母亲并没有因为杨琨是个农村人对他有丝毫待漫。杨琨对她也非常孝顺,买米、买煤,洗衣、做饭他都抢着干。
许巧娣白天要到学校学习,杨琨人地生疏,市区地形复杂,路如蛛网,让人很容易迷失方向,所以他很少出去走动,一个人默默地承受寂寞。只有到了晚上,当月牙在黄浦江水面上漂泊时他才觉得充实,因为身边有爱妻的陪伴。
在回乡下的前一天晚上,许巧娣挎着杨琨胳膊走入繁华市区。
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织锦,上面镶嵌着无数个晶亮的小星星。好一幅美丽壮观的奇景:茫茫无边的灯海向着深远的地方肆无忌惮地蔓延,让人看不到尽头,望不着边际。街道上人海如潮,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男女老幼穿着各式各样、不同颜色的衣服,闲庭信步,匆匆忙忙,都在追逐着自己生活。
商店内灯光斑斓,漾着晶亮的涟漪。一波又一波的人群从商店里涌出,扶着老人,搀着孩子,手里拎着大包小包,脸上洋溢着微笑,心里流淌着幸福与欢畅……
杨琨给许巧娣买了一件鹅黄色的连衣裙,给岳母买了一件紫色外衣,算是表达了自己一点心意。
……
杨琨这次上海之行,大城市的繁华对他的内心有很大触动,但思想却没有跳出小农经济圈子。他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父亲每个月几百块钱工资。为了向土地索取更多的财富,他大部时间都在田间劳作。
1983年春天,他让人从外地带来几捆地膜,将二亩春山芋、三亩花生全部盖上地膜。
庄稼地里盖上“塑料布”,这在当时农村可是千古奇观,许多村民见到这一奇异现象,无不驻足评判:
“庄稼地里怎么能盖塑料布呢?天上下雨还怎么渗透到地里?时间长了庄稼还不干死?”
“听说这一捆塑料布值好几十块钱,这得多收多少才能赚回来?”
……
可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仅一个星期时间,地膜覆盖的山芋与没盖的就有了明显的差别——前者生长较快,颜色嫩绿,有光泽;而后者生长较慢,颜色枯黄,暗淡无光。花生生长情况也是这样。
结果,杨琨那二亩山芋,仅出售山芋秧就买了800多块钱,而且亩产也提高了三分之一。覆盖地膜的花生亩产也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杨琨田间溢出的经济效益,这比空洞的说教要强百倍。在他的带动下,大伙也学着跟他干起来。于是这一“白色工程”便悄然无声地遍地开花,大面积如:山芋、花生、西瓜、棉花……小到菜园里的辣椒、茄子、土豆、黄瓜……每年“清明节”刚过,田野一片白色,似云似雪,“惟余莽莽”,给大地增添一抹从来未有过的原野情趣。
科学种田使农民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收入。农民腰包里有了钱,首先想到的是建房子。许多人家便推倒土墙盖起了砖木结构的瓦房。
当时全县就一个砖、瓦厂,砖、瓦成了紧俏商品,有的农民交了钱却几年时间也提不到砖瓦。
杨琨瞄准这一商机,准备建设一个砖、瓦厂。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孙学启书记,他同意他在梁河边上建个砖瓦厂。
杨琨这时已经是村长,贷款、审批就是几场酒的事。
他购来一套机械设备,请了一名窖头,窖厂在一阵鞭炮声中就开张了。令他想不到的是,生产出来的砖瓦却无人问津。当地农民都迷信国营窖厂,对他生产的砖瓦质量有怀疑。
这下他的头“大了”起来——才出了三窖砖,场地就占去了一大半。由于砖、瓦卖不出去,资金没法周转,被迫暂时停产。
杨琨虽然没有挣到钱,由于当时建的是18门轮窖,他的大胆创业精神受到县、乡两级关注。县政府在他的砖、瓦厂召开了“全县全民创业表彰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有各村支书、村长、党员和群众代表。会上张副县长号召全县党员、干部、群众都要向杨琨学习,并让他当场发言。
杨琨在发言中,特别强调他的产品质量好,价格低,运费便宜,以图薄利多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