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辞别(2/2)
徐阶用手扶了扶张居正的冠帽,慈爱地看着他:“一年前,你告了病假,回到江陵休养,为师一直没有问你沿途所见,各地风物如何?”
张居正的脊背一下子绷紧了,盯着窗棂上的树影,半晌才抿着嘴道:“田赋不均,贫民失业,苦于兼并;各地流民失所,衣食无落,至有父母卖儿鬻女,惨嚎声闻于道。”
张居正的科举生涯与千千万万学子比起来是无比幸运的。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却被乡试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以“恐过于顺利得意忘形而终无为,有意磨砺之”的名义黜落,这件事在老家荆州府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时人人称颂。他虽然感念顾璘的拳拳之心,然而私心未尝不得意,自觉人生一片清辉,报效国家就在眼前。
记得自己在考试前写了一篇名为《题竹》的诗作:“绿遍潇湘外,疏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凤毛一样的竹叶里一节节的竹子一个劲地往上窜,一直窜到高高的尽头,成为人们仰望的长竿。
怀着这样的意气,果然,三年之后他如愿中举,又在二十三岁的时候考上了进士。
新任翰林院编修的自己以为一腔抱负终有余地,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能大展宏图。为此,嘉靖二十八年,他上了《论时政疏》,首陈国朝“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犀利指出了大明的痼疾顽症,同时也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然而这封凝聚了自己无数心血的奏疏石沉大海,不仅没有引起掌权者的重视,还被老师徐阶当着自己的面撕得粉粉碎。自此以后,无论他满眼看到的是政治**、军备松弛或是民不聊生,除例行章奏以外,自己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后来自己借口养病,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休假一年中,他亲身接触农民,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这一切不禁使他心有恻然,最终他还是返回了曾经深恶痛绝的地方。
徐阶的眼睛闭了一会就睁开了,他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痛斥时弊的热血青年了,三十年的政治生活早都把他的心打磨成了一块石头。
“叔大啊,国事烂成这个样子,你我现在都没有办法,唯一能做的是保全你自己。你的命可比我这把老骨头贵重多了。为师甚至都能想象二十年之后你在内阁呼风唤雨的样子,”徐阶眼里的期望使得他的眸子看起来熠熠生辉:“老夫不会看错的,你的才华,总有一天会显现于人;你的抱负,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要留此有用之身,执事而为。”
“以前学生不理解您的苦心,可现在学生已经知道您的苦衷了;学生历尽疾苦,更坚定要扫清积弊改革现状,学生回来是为您分忧的……”张居正艰难地说道。
徐阶忍不住哈哈笑了:“……暂时还轮不上你为我分忧。内阁是老家伙们的天下,你就好好看着我们这把老骨头是怎么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吧。你什么时候能在云波诡谲的局势里得逞所愿而且片叶不沾身,为师也就彻底放心了。不过现在——”
徐阶微微一笑,站到书桌旁拿起笔,三两下就画出了一个圆头圆脑的乌龟来。
一个大圆壳,背上的花纹看似杂乱无章,却好似蕴含着伏羲八卦的真意。圆圆扁扁的头上,两颗绿豆眼大小的眼睛,一张开了一条缝的嘴巴,四条将伸未伸的小短腿,一条高高翘起的小尾巴。
徐阶换了一支羊毫,在旁边写了一句话:沙滩一躺三年半,大浪来时我翻身!
张居正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才算真正被触动了。他久久地盯着这句话,却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来。
且说陈惇总算要离开京城回去苏州了,不过他还是规规矩矩去西苑门外给嘉靖帝磕了个头,算是告诉他自己要走了。
他如释重负地站起来,却没想到大门居然开了,矮冬瓜黄锦喘着气跑了过来。
“我说黄公公,”陈惇就道:“您有事,遣个手下人来就行了,何必亲自知会呢?”
“还不是皇爷让我过来问你,”黄锦大喘气,好不容易才道:“你,啊这就走了?”
“我已经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了,四书五经都生疏了,再不回去,夫子怕是能把我屁股打烂,”陈惇想起把烂屁股比作烂桃子的公主,心道我怎么也被这小丫头影响了:“……蒙公公照顾,将来再图报答。”
黄锦乐呵呵打量他:“报答什么的不要再提了,你走之前,就没什么要说的?”
陈惇就道:“唯陛下、娘娘恩典,永记在心。”
见黄锦挤眉弄眼,陈惇这才意识到——这家伙在问自己有什么心愿!难道嘉靖帝真的这么大方,给自己这么大一个恩典!
陈惇还真仔细想了想,这文集报社已经不用特意去求这个恩典了,因为嘉靖帝已经同意他的报社继续开办了;厘金之议已经初见眉目,苏州可以与外国进行通商贸易;胡宗宪的事情……他不能轻易开口,因为嘉靖帝问的是他的私人愿望,是和公事分开的。
只有陆近真和他的婚事,阻力甚多,如果借助嘉靖帝的力量,一道旨意赐婚——那不管是陆执章父子还是看笑话的世人,都没有任何理由反对和嘲笑了。
陈惇心里蠢蠢欲动,然而他最终还是没有开口。原因很简单,自己的岳父还是要自己对付啊。
他就道:“小子还真没什么心愿,请公公回禀陛下,就说陈惇唯望陛下保重龙体,希望下一次面见龙颜的时候,还能看到陛下龙马精神海鹤姿。”
黄锦就道:“你可想好了?皇爷可是难得……难得有这样的恩典啊。”
陈惇心道,我不过就是苏州一个小屁民,天恩于我何加焉?再说你今日降下雨露,明日降下雷霆的,予取予夺,谁能受得了?
看陈惇的确是一副无所求的样子,黄锦微微一笑:“知道了。”
看到陈惇一身轻松的背影走远了,黄锦才回到西苑之中,对着静坐修玄的嘉靖帝道:“这一回皇爷料错了……小家伙可什么要求都没有。”
“是吗?”嘉靖帝也不睁眼,仿佛混一大道一般:“也没为那位陆小姐提个赐婚的请求,就让人家不明不白地跟着他?”
“怕是觉得自己还是能应付得来,”黄锦笑眯眯道:“奴婢就多嘴,这世上还有他讨好不来的人吗?”
“朕得了他的讨好吗?”嘉靖帝怒道:“前几日瞧他还算乖顺,后头原形毕露……任性使气,乖张地很呐!”
“还不是仗着皇爷的纵容,”黄锦道:“也就是皇爷宽宏大量,不跟他一般计较。”
嘉靖帝从鼻子里哼了一声,道:“朕看他背后还多一根拗筋呢……不过,他既然心底无私了,朕也是说出口去的恩典,岂能真不给他?”
要说陈惇也算是把嘉靖帝的脾性摸了个七七八八,主要是他若是喜欢你了,你就是千好万好,不好也好;若是恨上了你,你再好也是狗屎一堆。很幸运的是,陈惇就属于前一种。
至于嘉靖帝的恩典是什么,别说是陈惇不知道,就连黄锦也没弄清楚,不过没过多久他就知道了,知道的时候才不由得咋舌,这个恩典还真是给得大呢。
陈惇和李时珍道别,已经和他说好,让他将自己着手编纂的《本草纲目》前二部写好之后,就寄送到苏州的报社来。
因为陈惇记得,历史上的李时珍用了生命中最后十年的时间,往来奔波于太仓和金陵,就是为了《本草纲目》的出版问题。
当时的金陵,也就是南京,是全国出版业的中心,书坊、书肆很多,而且刻工和印刷技术也是全国一流。只是那时候的李时珍远没有后世的知名度,在书商眼里,他不过是来自湖北山区的一名乡野郎中罢了,没有人把他当回事。
而且这部整整五十二卷的鸿篇巨制,又不是小说或是通俗演义,就是一本没有多少卖点的学术研究书罢了,自然没有利润可图。要不是最后李时珍终于拜请了王世贞为其写了序,有了名人效应,谁知道还要在耽搁多少年才能出版呢?
愿乞一言,以托不朽。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李时珍自己知道了。
所以陈惇如今既然有印刷厂,在书籍印刷方面就很方便了,只需去官府报备一下,以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印刷图书,那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可以在陈惇手上出版,不用他奔波辛苦那么多年了。
和陆炳的告别没有当面说,因为陆炳当值,不过送他们去通州坐船的朱九倒是说了,等陈惇大喜的日子,都督一定会送上一份大礼。陈惇对这个大名能止小儿夜啼的锦衣卫大都督,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
只不过他不知道的是,他离开北京城之后,一辆马车从宫掖门禁驶出来,一路横冲直撞疾驶而来,却仍然没有追上他们。而车中坐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宁安公主。
“公主,人已经走了……咱们不能再往前追了,”驾车的小太监急得一头汗:“要是皇爷和娘娘知道了这事儿,奴婢非得人头落地不可。”
可宁安只呆呆地看着眼前宽阔的河面,她的一腔心事又有谁知道呢?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