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协同(2/2)
说起这37MM反坦克炮,还可以说是一种讽刺,因为它是德军PAK36型反坦克炮的仿制品……
一战结束时苏联军工薄弱,他们急需现代化军械制造国家的援助,而美、英等国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当然不会为其提供帮助,此时的德国却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制下不准生产,于是两国很快就一拍即合:德国以向苏联提供援助的名义研发并生产反坦克炮。
于是就有了这款德国称之为PAK36,苏联称之为的M1930的37MM毫米反坦克。
但现在,苏联却使用这款反坦克炮打德国的坦克,正可愣世事无常。
另一辆德军坦克这时发现了危险,赶忙调转炮口……但已经太迟了,又是两发炮弹出膛,坦克很快就冒起了一阵黑烟瘫痪在原地。
舒尔卡大叫:“机枪开火!”
立时枪声大作,早就做好准备的战士们在推开射孔盖的一霎那就扣动扳机将子弹朝敌人头上倾泻,泥水飞溅血肉横飞,只打得德军到处乱逃溃不成军。
但是当然,苏军的机枪阵地从几个方向形成交叉火力朝德军射击,德军很难有什么人能逃回去。
只不过十几分钟,阵地上就躺满了尸体,横七竖八各种姿势,放眼过去一片鲜红,低洼地里甚至都汇集起了一滩血水。
人有时就是这么脆弱,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如果失去了掩护,仅仅只需要几分钟……就是生与死之间的区别。
第333团其它防区的情况基本也差不多,闯进他们包围圈的德军被十分轻松的打了回去,而且还损失惨重,防线上立时就多了一辆辆冒着烟甚至燃起熊熊大火的坦克残骸。
但是其它防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其它防区因为没有对碉堡进行伪装,所以德国人老远就可以观察到苏军碉堡的位置。
甚至他们还可以通过望远镜识别出那些射孔是火炮还是机枪……火炮的射孔会比机枪射孔大一些,这可以说是设计上的失误。
当然,火炮由于口径更大、炮身更长,所以需要更宽、更大的射孔,问题就在苏军可以人为的将机枪射孔扩大将两者设计成一样大小,这样至少可以避免敌人只需要用望远镜一望,就知道火炮的位置然后很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进攻方案。
更糟的还是,德军在一战期间就创立了利用突击队进攻敌人永备工事的战术……一战主要是堑壕战,敌我双方都构筑坚固的战壕、碉堡群对峙,那时的德军就开始研究如何用步兵突破这些工事。
到了现在,德军的这种战术已经发展完善。
他们用坦克掩护着步兵和工兵前进,抵进射孔后就在坦克的火力掩护下让步兵、工兵从死角靠近,然后将炸药、手榴弹从射孔抛进碉堡里或是用火焰喷射器朝射孔中喷火。
苏军的碉堡工事在这种战术下竟然无计可施,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德军将他们的碉堡一个个炸毁:继续呆在碉堡里就是等死,走出碉堡防御又是找死。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