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显才华士林高中 入帝宫康熙问道(2/2)
徐士林写完献给皇上,康熙帝看了看表,只用了一刻钟。康熙帝喜上眉梢,伸出大拇指称赞道:“真是后生可畏!你如此的年轻,如此的美貌,如此的有才,真是人中麒麟,不愧为太上老子的徒弟。朕,点你为榜眼。”
徐士林跪拜叩头:“谢主隆恩!”
康熙帝又问:“你娶妻了没有?”
徐士林答道:“已经娶过,现在已有一儿一女。”
康熙帝又说:“可惜呀!可惜呀!如果没有娶妻,朕就招你为驸马,现在驸马是当不成了。不过朕对太上老子的学问知之甚少,朕想拜你为师,学习道学。朕就任命你为国子监博士,御前讲经。”徐士林跪拜叩头:“谢主隆恩!”
确说,康熙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有名的明主。勤奋好学,忧国忧民,为大清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康熙帝为了国家的兴旺,不耻下问,甘当小学生。一日,康熙帝忙中偷闲,招徐士林上殿,探讨道教真谛。
康熙帝对徐士林说:“朕闻:朝闻道,夕死,可以瞑目。朕先问你:道是什么?”
徐士林回道:“道,是世上万事万物,从出生到消亡的全过程中,生长、运动、变化的规律。特别是主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怎样做,才能做的最好。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啊,寥啊,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可见:道就是自然规律。它包罗万象,为四大之首,是世上最大,是世界之王。”
康熙帝说:“据你讲,道是世界中最大,是世界之王,如果拿道教与儒教、释教相比,该是怎样的呢?”
徐士林回答:“不知皇上听没听过庄子的《秋水》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皇上如果真要臣把三教一比的话。臣想:道教是大海,而儒教是黄河之秋水,释教是恒河之水。由此观之,道在时间上是没有穷尽的,在空间里也是没有穷尽的。而且人们对道的认识也是没有穷尽的。道就是世间的一切。世界的一切都包含着道的理念。”
康熙帝又进一步问道:“据你所言,道为三教之首,你能不能从认识论的观点上为朕讲一讲三教各属于哪个范畴?”
徐士林回答道:“皇上真是英明,提出如此深奥的提问,微臣试答之,有不对之处请皇上谅解。从认识论来讲:
道教,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因为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世界的一切事物,所以说:道教是属于现实主义的范畴。
儒教,属于教条主义的范畴。因为,儒法文,儒教是文人用一些人们习惯遵循的规矩,用文字写成条款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说:儒教是属于教条主义的范畴。
释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因为释教认为,世界的一切,都是虚无缥缈的,四大皆空。你心中想着有,就有。你心中想着无,就无。所以说:释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康熙帝点头称赞道:“徐士林真是高才,用简单的语言就解释了深奥的道理。你说朕英明,可是,朕实在不知如何运用三教的教义来治理国家。”
徐士林听了皇上的夸奖,心中暗喜,进一步的说道:“皇上是有道明君!治国有方,所以才能使国家兴旺,人民安定。至于三教的运用,小人想打个比方来说明。小人把皇上比作渔夫,把人民比作海水,把鱼比作财富。皇上想从人民中间捞取财富,就要会使用网具。这三教就好比是网具:道为网绳,儒为网扣,释为网眼。皇上是执纲之人,纲举目张。所以说:皇上要学道,只有有道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国家。大臣为网线,所以说:大臣要学习儒教,只有把大臣像网扣一样,紧密连结起来,才能够捕到鱼。释教是网孔,因为网如果是没有孔,水就流不出去,所以说释教是老百姓的精神出路,老百姓只有掌握了释教的精神,才能够走上正路。由此观之,皇上应掌握的是道,官吏要学习的是儒,向老百姓要灌输的是释。只有这样的应用三教的精神,才能够君明、臣忠、民安。”
康熙帝又点了点头说:“朕明白治国之道了。可是朕还有一事不明,既然道是这么的奇妙?为什么只有皇上才能明道?假使老百姓都能明道,不是更好吗?”
徐士林用右手挠了挠头皮说道:“皇上的提问,太尖锐了,太深刻了,真是太难解答了。微臣试着解释一下:如果是天下的人都能明道,我想:天下就进入了太上老子所推崇的道德社会。到那时,世界大同;到那时,国无界,世界一家人;那个时候,世界上没有军队,没有党争,没有宗教,没有阶级;那时的人就像鸟儿进入森林,鱼儿进入大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现在的人是损不足而补有余;那时的人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尊老、爱幼、扶助弱者。那时没有皇帝,没有大臣,没有官吏。不治,而民自化,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时代。人人平等,人人都享受莫大的幸福。”
康熙帝听后瞠目结舌。不过等了一会儿,又继续问道:“道德社会的人,是不是罢黜百家,独尊道术?”
徐士林回答道:“不是那样的!道德社会的人民,都是返璞归真。那时的人们都是:绝圣弃智,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道如同是土地,如同是空气,如同是雨露,如同是阳光。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求万物的崇拜。万物受到它的恩惠,却把它们看成是很平常的事物。到那时,人们的思想回归自然,自然而然,就这样的生活。人们只是尊崇自然,追求美好地生活。不须教化,树木,自然而繁茂;道路,自然而宽阔;人的思想,自然而正直;世界,自然而美好;人民的生活,自然而甜蜜。”
康熙帝又问道:“你说的道德社会,大概还要等多少年才能实现?”
徐士林回答:“按微臣的推算,大约还需等五百年才能实现。”
康熙帝笑着说:“朕,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亲自享受一下道德社会的幸福生活。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朕有点累了。”
正是:老聃弟子见识高,道压群雄驱魔妖。
世界进入大同日,功名利禄一齐抛。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