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应征入伍(5)(1/2)
();
北宋中期后厢几乎已全部架空,朝廷直接指挥并调动军,厢都指挥使成为武官的虚衔。先后与宋皇朝对峙的辽、西夏、金、元少数民族皇朝军队的编制情况史载不明。
最著名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原来女真族军队也是采用10进位制的编制方法。以后将被征服的各部落武装也按此制编制成军,若干个猛安编为“司“,设立都统司指挥。
蒙古兴起后建立的军队也是按10进位制编制的,10人为队,有队长或称“牌子头“;10队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1个千户,10个千户组成1个万户,万户为蒙古军最高编制单位。百户、千户、万户既是编制单位,也是长官的名号,但是实际上编制往往并不足。入主中原后元朝军队大体上保持这一基本编制。
宋军是职业军队,理论上不应再有平时、战时编制的区别。但是实际上这套编制在战时运转并不理想。到北宋中期又发生转变。范仲淹在主持陕西防务时,为适应作战需要而重新整编军队:以5人为“伍“,5伍(25人)为“队“,5队(125人)为“阵“,20阵(2500人)为“将“。“将“作为独立战术单位,直接指挥下属。
至与北方金朝和议成功后,南宋朝廷就裁撤了“大军“的编制,由朝廷直接控制各军。军以下仍然保留将、营、队、火的基本编制。
明太祖朱元璋在占有江南地区后开始整编军队,规定每10个士兵组成1个“小旗“,5个小旗组成1个“总旗“,两个总旗组成1个百户,10个百户组成千户,5个千户设1指挥。
建立明朝后根据刘基的“军卫法“建议,各省设都指挥使统辖驻军,以下分设卫、所。每卫编制5600人,设置指挥;卫下辖5个千户所,每所1112人,设千户;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每所112人,设百户;百户下辖2总旗;总旗下辖5小旗。
满族军事实力在关外逐渐壮大的同时,开始建立八旗制度。
其兵民合一、平战一体的基本编制是10人为1队,若干队组成“塔坦“(村落,设章京),4个塔坦组成1个“牛录“(以300人为标准,设佐领),5个牛录组成1个“甲喇“(设参领),5个甲喇组成1个“固山“(即“旗“,设固山额真,即旗主)。
牛录为基本战术单位,固山为战略单位。这套编制后来推广于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但实际往往并不足额。比如蒙古、汉军八旗不到300人就可以编为牛录。入关后八旗兵长期维持这一编制体系。
到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国藩等人建立的湘军、淮军等都是全新的编制。基本制度沿袭的是戚继光在《练兵实记》中所创设的编制再加以变通。
采用10进位的基本编制,每10名战斗兵加1名什长、1名伙勇,组成“队“;8队组成1“哨“,有哨官、哨长;4哨(前、后、左、右)组成1营,还有营官亲自指挥的亲兵6队。全营总兵员数500人(正勇336名,伙勇42名,什长32名,护勇20名,亲兵60名,亲兵什长6名,哨官、哨长各4名)。
另有180名长夫提供后勤运输。营为基本的战术以及经制管理单位。后期又组编若干个营(4、5个)为“军“,设立“分统“指挥,但只是军事指挥关系。若干个军上再设立“统领“,为战役方向单位。
上述都是人族崛起前近万年内部拼杀的古代历史中,军队编制演变情况。其后逐渐普遍使用热武器,就称为近代;近代历史依然战火频仍。后面的所谓现代,就是那场大战;其后就是人族全体为奴,新的黑暗时代了。
军队编制进一步简化为:师、团、营、连、排。详细的不提了,俱已消亡。
如今的各族,既没有抄袭人族的旧编制,也没有完全沿袭本族的旧编制。现在最流行的,就是最低级为村,村里民众自治,不设军队。基本单位为镇,镇管辖各村(百数十);镇里原则是设一大队,兵员一千。
其上是州。州管数十镇,设一军,兵员一万。
其上是王国,王国管数十州,设十军(一般不足),兵员十万。
不足都是正常的,养军队开销太高昂,哪来那么多钱啊?
铜银鑫刚入伍,一下子就破格晋升中尉中队长,意义绝对是非同凡响的。以虎山风为例,他是在军队中的普通士兵熬出来的,也是代表了军队中有幸能够活着晋升最常见的情况。
初级士官、中级士官、高级士官三个等级,称谓由低至高为下列:
初级士官:下士、中士;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