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山东大旱(十三)(1/2)
“这种土豆在登州府种植多年,应该能适应丹东的气候。”一名年轻的官员指着那些装在桶里的土豆,朝几个前清国小吏说道:“你们现在就带人分发下去,交给新来的移民们耕种,放心,具体的你们不用管,都有登州过来的农技人员指导,你们只需配合即可。”
这位官员长着一副古铜肤色,年纪不大,身材不矮,足足超过一米八,在东岸本土也算是“长人”了,这或许和他的基因有关吧。这个在兵团堡学习了十年之久的官员是归附东岸的特维尔切部落出身,在兵团堡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远东黑水地区为官,也算是出人头地了,虽然他现在仅仅只是个副科级干部。
远东的风物令年轻的学兵官员非常兴奋,他已经决定在此安家——唔,应当就是如今已被正式改名为丹东县的原镇江堡、九连城一线——与即将到来的三四万山东灾民一起,随时迎击任何来自沈阳方面的清军反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为了更好地掩护灾民们在丹东县一带的垦荒,由梁向俭批准、协调,多艘海军战舰、炮艇云集到了渤海湾北部沿线,对锦州、旅顺两个港口进行炮击,同时派出大量精干人员于辽西一带登陆,迷惑、欺骗清军,使其判断不出东岸人的目标,无法做出集中兵力东向收复丹东的决定,以给那边垦荒的灾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
公允地说,海军的这招目前来看还是管用的,尤其是在满清国内灾荒严重,统治面临危机的时刻。再加上他们部署在东北的兵力本就不多,前些年八旗扩军时又抽走了一批,如今委实是欲振乏力,想要凑足收复镇江堡的兵力、粮饷、骡马、器械都有些困难,因此在镇江堡失陷了快半个月后,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就好像此事压根没发生过一样。
当然了,东岸人也不会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清廷的无所作为身上。在陆军第七混成营攻陷镇江堡的消息传回烟台没几天后,从胶州城(非胶州要塞)紧急返回的梁向俭下令,将骑兵联队第三大队2000余骑集中起来,然后分批运往丹东县登陆,作为该县的一支机动力量,防御清军可能会有的反击。
另外,梁某人也正式派出了使者,乘船前往江华岛,要求李朝立刻派出一支人数“不少于五千”的御营厅人马,前往丹东县外围的九连城、宽甸,清理当地残余清军(预计不会多于五百人)的同时,也在当地戍守,以拱卫丹东县的侧翼,免得移民们的开荒大业受到不利影响。当然他们戍守期间的一应粮饷开支均由自己承担,反正江对面就是朝鲜王国的地盘嘛,支应些粮饷算个屁!
而这个使者的任务,除要求朝鲜方面派出兵丁帮助防守外,当然也少不了勒索钱粮了。而恰好这次朝鲜人一个使节团被堵在镇江堡,可谓是人赃并获,这也给了东岸人借题发挥的机会,朝鲜王国这次不拿出个三十万石粮食,怕是过不了关。什么?你说给了东岸这么些粮食朝鲜没吃的了?我管你去死啊,你自己想办法,我管不着!再说了,马上就要到夏粮收获季节了,你朝鲜去岁无病无灾,北方不说,南方庆尚、全罗、京畿数道应是收获了不少粮食,那么拿出点来给东岸大爷用用又有什么关系,至于饿死人么?
至于那些同样在镇江堡被抓获的大量清国、朝鲜商人,东岸人也不为难他们,只要各自的家属支付赎金(最好是粮食)即可将人领回去,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无欺。当然若是谁倒霉到没人来替他们支付赎金,那么对不起了,只能先委屈到千岛群岛、黑瞎子港一带捕鱼、伐木来创造价值了,总之东岸不会养闲人。
如此几招组合拳下来,丹东这个新设县的局面想必很快就能稳定下来,进而慢慢被东岸人消化,从此将这个鸭绿江口的关键城市彻底掌握在自己手里,并作为攻略鸭绿江中上游地区的桥头堡。相信清廷也能看得出镇江堡失陷的后果,他们也一定想将这片土地重新从东岸人手里夺回,无奈他们实力有限,这大概注定只能成为一场奢望了吧。
6月12日,梁向俭本人乘坐“加的斯岩石”号重型战舰抵达了丹东县外海,因为河口码头规模的原因,这艘强大的战舰只能在近海处抛锚碇泊,然后用交通艇将人员与物资送上岸,其中就包括两百多名骑兵联队的官兵。
梁向俭本人一上岸便坐进了原本镇江参将的官署,然后堂而皇之地召集起来会议,商量该县下一步的行止,其实主要就是粮食问题和垦荒工作。
“我想你们中的很多人不要过多地将希望寄托在外界之上,我在这里跟你们交个底,今年的粮食筹集工作可能会很不利。这既有财政方面的因素,同时也与灾害的进一步延伸有关,是的,灾情扩大了,如今不光清国境内闹灾,明国、顺国境内也出现了轻重程度不一的旱灾,其中尤以明国为甚。”端起手里的清茶喝了一口,大马金刀坐在太师椅上的梁向俭梁大队长面容严肃地说道:“也就是说,我们从外界获取粮食的能力大大削弱,以至于不得不加大挖掘自身潜力的力度,不然很可能挺不过这场灾难哪,天知道这旱灾蝗灾还要持续多久。”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