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鲜卑(1/2)
();
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位于今山东半岛与淮河以北的那些非华夏各国与部落。东夷诸国与殷商王朝为同源关系,文化习俗相近。商纣王鹿台自焚后,周武王把他的儿子武庚流放到东夷。武王薨后成王继位,武庚与周政权派驻监控东夷的蔡、管、霍诸侯国一齐反叛。成王与叔叔周公很费了些力气才诛杀了武庚,放逐了蔡国国君等起事者。鲜卑大概就是这时被召会到歧山参与诸侯大会的。随后,成王封姜太公于齐地,封周公的长子姬伯禽到鲁地,以齐鲁两国镇守东夷,冀望从此杜绝殷商一系。因为周王朝持续的讨伐与齐鲁两强长期的同化,东夷势力渐渐逃匿、消亡或融入华夏文明;而东夷鲜卑则被西周王朝排挤打压得无路可走,二者都不得不依靠卓越的航海技术逃避被囫吞的命运。
由于姬周以属国身份取代商朝于伦理不合,普天之下不愿称臣事周而远走高飞的何止伯夷、叔齐二人;只是东夷鲜卑的出走可能并非完全出自“不食周粟”般的秉义之举,也有为了躲避大陆政权高压手段的无奈。西周伊始,东夷鲜卑举族从山东半岛越海迁徙到了东北辽东一带。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另一支源远流长并且顽强彪悍的民族---肃慎远来的东夷鲜卑无意也无力与肃慎发生更大的冲突,只能继续北迁。高寒多林木的大兴安岭和水草盈盛的内蒙东部草原,最终成为先秦鲜卑的生息之地。
鲜卑属东胡系,居于鲜卑山,因此得名。近年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与民族史研究,颇以为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乌恒相同。属东胡语(古蒙古语)的分支。
秦汉之际,匈奴冒顿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元狩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劣随之南迁至乌桓人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拓跋部远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由5郡塞外内迁,鲜卑也随之自饶乐水一带南迁至5郡塞外。
东汉和帝永元三年(91),北匈奴被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族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与西迁,进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匈奴余众10余万落,亦自号鲜卑。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鲜卑首领檀石槐(?~181)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制定法律,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以其军事力量,东败扶余,西击乌孙,北拒丁零,南扰汉边。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稍能号令各拥所部,附属汉魏。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