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一:山神6(2/2)
这些照片就来自20年前,县文管所到飞仙岭进行的那次西汉战场遗址发掘。
当时,李学甲还是一个才入门的研究员。他跟着同事们来到发掘现场一看,立即眼都直了。
发掘现场位于飞仙岭主峰脚下一条密布丛林的陡峭山脊两侧。
山脊两侧地面上灌木丛生,是从高山针叶林向高山草甸的过度层。
数以百计的汉朝文物,就散布在面积约2700平方米的范围内。
三天前,飞仙岭上风雨大作,一些泥土被山上汇集下来的雨水冲刷开了一道缝,一些身穿皮甲的骨架、刀剑以及铜钱钻出了地面。
当时,一个山上采蘑菇的村民看到了这些东西,还以为发生了深山凶案,吓得三魂立即飞了俩,屁滚尿流地跑回村里,找人到镇政府报信。
后来,公安机关接警后,又派人到山上进行了勘察,发现骨架和附近的物件好像是很久以前的东西,于是转报给了文管所。
接到消息,李学甲立即跟老同事们一起上了山。
经过文管所工作人员的初步清理,散落有文物的区域被初步挖出了一个巨大的发掘坑。坑内分布有堆积的骨架、铠甲和刀剑。残缺不全的骨架大部分身穿铠甲,还有些手臂紧握武器。
在宝旺这么个小县城,李学甲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场面。
当时,作为初学者的李学甲就站在发掘坑外沿,等着正在坑里进行发掘作业的老同事把刚挖掘出来的东西送出来。
每接到一件新出土的文物,李学甲就紧紧把东西握在手里,屁颠屁颠地跑到发掘坑外临时搭建起来的一个工作台前,将东西一件一件摆放好,好让清理小组的同事用细小的喷头和同样细小的刷子清掉文物上的泥土。
就这么忙活了三天,文管所一共发掘清理出108件西汉时期的文物,以及初步推定属于八九十名汉朝军人的骨架。
照片上的皮甲,就是第三天发掘出来的。
“出坑了!”当时,发掘坑里的同事一声大呼,李学甲立即脚下生风,跑到坑边等着接活。
少顷,就见坑底的同事将一大团黑黢黢的泥巴团子抱到坑外。
李学甲立即伸出双手接过来。
那东西硬邦邦的,约长一米,还很沉。
他也弄不明白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多想,埋头就向工作台跑去。
把东西放到工作台上,李学甲就傻兮兮地立在旁边,盯着清理小组作业。
首先,清理人员用较大的刷子沾水,清洗掉了泥巴团子上厚厚的泥土。
泥土被洗掉后,李学甲看出了些眉目——那是一副汉军的皮甲。
随后,清理人员又启动喷头喷出细细的水龙,冲掉了皮甲上的沙砾泥块。
然后,他们再用小刷子将皮甲缝隙里的泥巴刷出来。
一副保存相当完好的汉军皮甲就这么展现在李学甲眼前。
“哟,还是黑色的。”这时,清理小组长冒了一句。
“黑色皮甲?说不定还是当时皇帝的近卫队——羽林军或虎贲军用的东西呢。”另一个工作人员附和道。
“快看,皮甲左侧下面部还有些破损。”组长眼尖,低声道。
李学甲也顺势瞧过去——皮甲左下侧的确有一道道很深的破损。
“好像是刀痕。这里曾经是战场,可能就是当时战斗时被敌人袭击留下的。”组长推论。
闻言,李学甲心里大大点了一个“赞”。
当天夜里,文管所工作人员完成野外发掘作业,把全部文物运回了县城。
第二天上午,当时的老所长谢猛就领着李学甲和全所研究员进行了文物初步勘察。
经过深度清理,有一个研究员从一根铁矛上找到了“元狩”字样的造办记录——也就是当时工人给自己生产的产品印上的说明书,记录了生产日期、工人名字等生产信息。同时,根据一些刀剑和铠甲的形制、颜色,谢猛初步推断这些东西属于汉朝皇帝近卫队羽林军。
初堪继续深入。
李学甲经手的皮甲很快进入勘察程序。
他对铠甲左下侧的那些破损很有兴趣。
痕迹一共有六道,沿皮甲左下侧平行排列,深透甲底。
对这些痕迹,因为已经有了清理组长的初步论证,研究员们很快就将皮甲上的破损痕迹归类为“刀痕”。
当时,李学甲对此深信不移。
日子一晃就过了二十年。
这天,当李学甲又看到这副铠甲时,心里却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
盯着皮甲照片愣了良久,李学甲摸出了手机。
他对康利民原原本本地讲出了自己的困惑。
通话结束时,李学甲对着手机说:“第一次看到《宝旺纪略》的记载,说羽林军被山妖的‘六趾利刃’消灭,当时我还认为是有六道刃的稀奇武器。”
“但是听到你说袭击羽林军的是一种野生动物,还有六个趾头的时候,我就产生了困惑——还记得我跟你说过,飞仙岭曾经进行过一场汉朝文物发掘吧?那次,我们找到了一副汉朝铠甲,上面就有六道刀痕……不,现在我想起来,可能更像是六道爪痕!”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
“学甲兄,先莫要下定论。请你到县公安局跑一趟,找到局里面的生物痕迹鉴别定专家,把皮甲原物给他鉴定鉴定,看看到底是不是爪痕。”康利民说。
“你自己不就是专家吗?”李学甲说。
“莫巴结我,明天就帮我把这事办了。”
“行。”李学甲笑着,按下了挂机键。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