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丰富多彩的食物(二)(2/2)
李白把自己的愁闷痛楚,恨不得都消释在酒中,没有酒就不会有他的佳作,也就不会有他的生活。
他的《把酒问月》诗,表达的正是一种寄情于酒的愿望:“所愿当歌对清酒,月光长照金樽里。”
还有那首《客中行》,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心境。
传说李白最终因酒而死,那是在他大醉之后,下到采石矶大江中捉月,结果被江水吞没了生命。
赞佩“酒八仙”的杜甫也是一个不逊色的酒客。
杜甫流传至今的酒诗,比起李白的甚至要多出一倍,大约有三百首之数。
如《水槛遣兴》诗:“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又如《绝句漫兴》诗:“莫思身外无穷事,日尽生前有限杯。”
其间所表达的意境,与李白颇有相通之处。
比起李白与杜甫,自居易显然晚了一辈。
但他的嗜酒却丝毫不亚李、杜二人。
自居易自称为“醉尹”。他有一篇《酒功赞》;极言饮酒之乐趣自以为步“竹林七贤”之一刘伶《酒德颂》之后。
他写道:“由于唐代文人的嗜酒成风,他们的品评自然为美酒带来一些雅号,成为天下麦鞠之英,米泉之精,作和为酒,孕和产灵。”
“孕和者何,浊酒一樽,霜天雪夜,变寒为温。产灵者何,”从唐代诗文中看出,唐酒多以“春”为名,如李白诗“瓮中百斛金陵春”;杜甫诗“闻道云安鞠米春”;韩愈诗“且可劝买抛青春”;《国史补注》中的“荣阳土窑春”、“富平石冻春”、“剑南烧春”;郑谷诗“千缺石冻春。”
刘梦得诗“鸥鹅杯中若下春”;及《清异录》所云“含春王酒”等。
唐代文人饮酒,极重花前月下之酌,李白的《月下独酌》即其一例。
这实际上是诗人孤独寂寞境遇的写照,不仅在“月下”,而且为“独酌”,沉闷的心绪因酒而消散,随月而飘去。
当然,也难免会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时候,那就很难得到解脱了。
大约从唐代开始,单纯狂欢的酒徒似乎没有过去那么多了,特别是文人们越来越注重领略酒中趣,不再是一味作乐,饮酒被看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经过唐宋以后文人的总结积累,与“茶道”并行的“酒道”也趋于成熟,这就是所谓“六饮”之说,六饮对饮酒的酒人、地点、季候、情趣、禁忌、娱乐等方面进行具体探讨,这些行为还逐渐成为士大夫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以“茶文化”著名,中国还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唐代文人更是把“酒文化”延出一门“酒文学”,这是一门独特的文学,有其超见脱俗的一面。
这是一门我们所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文学,十分了不起。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过去!
而且不同阶层的饮食风尚唐朝时期饮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这种等级层次差别突出表现在高门化族与平民百姓的差异。
先秦以来,食肉者为贵族,食素者为平民,因而这两者成了两大不同阶级的身份代称
地主阶级的饮食风尚唐朝地主阶级,包括皇室、贵族富豪、士人等,他们以追求异味奇珍为乐事,崇尚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甚者奇嗜恶癖,令人作呕。
当然,也有少数地主阶级有知之士居安思危,提倡节俭,而能轻财贵义、乐善好施。
饮食奢靡,是唐时期地主阶级的普遍现象。
《汉书食货志》载:“成帝时,天下亡兵革之事,号为安乐,然俗奢移,不以蓄聚为意。”
当时奢移已成为时俗。
唐朝时期因为食鹿之风盛行,故有献鹿之风。
因而大量的捕宰各种鹿种,他是我国古代饮食史上的辉煌时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教训。
滥捕野生动物,就是深刻的教训之一。
普通劳动者的饮食生活唐朝时期,农民、奴隶、手工业者、城市平民等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尽管他们劳累终日,“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在普通劳动者的日常生活中,肉食是相当难得之物。
郭原平以家贫“唯食盐饭而已,或家中无食,则虚中竟日,”整天都饿着肚皮。
四、唐朝饮食风尚探源。
1、经济繁荣,为饮食文化发展尊定基础
唐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统治者推行比较宽松的政策;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使的唐朝经济空前的繁荣。
2、文化昌盛,推动饮食文化的发展唐朝时期,中国文化辉煌灿烂,经济繁荣,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国内个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同外国的频繁交往,在文化上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以及继承发扬了历代的传统文化,使得唐朝的饮食文化更进一步。
3、民族大融合,饮食文化兼容并蓄。
在长达数百年的唐朝时期,胡汉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在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
……
</br>
</br>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