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作者真相之谜(7)(1/2)
正是这无法释怀的愤恨和悔恨,迫使他必须做点什么:一方面揭露雍正的丑恶嘴脸,让历史的真相大白于天下;另一方面也让后人从中吸取教训,避免这样的祸端,这样的悲剧在庙堂之上再次上演。一部伟大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酝酿,开始构思,开始了它横空出世的准备。当胤祯获得自由之后,一方面积极辅佐乾隆拨乱反正,消除这场灾难给家族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念念不忘自己的这一使命,当条件成熟时,他便紧锣密鼓的开始筹备。
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他选择了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进行创作,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将其完成。为了便于人们对这本书的理解,他又在原稿基础上不厌其烦地反复加批,直到他逝世为止。可以说,为了这部作品他倾注了后半生的全部心血,甚至不惜隐姓埋名,出家归隐,放弃荣华富贵的王爷生活,在清贫中了却残生。书中的“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茆橼蓬牖,瓦灶绳床”,都是他“出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胤祯把他的经历,把他出家归隐的真相,把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统统隐藏在了这本书中,埋在了大荒山下。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发现,被认识,从而脱离“野史”,回归“正史”,完成自己“问世传奇”的心愿。书中的咏雪诗句“埋琴稚子挑”、“加絮念征徭”,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埋琴稚子挑”中的“稚子”指后人,“挑”即“琴挑”,指弹琴的意思。他把真事比作埋在雪中的琴,希望冰消雪化之后,这把琴能在后人手里弹奏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逝去的往事中,带回到尘封的历史中,带回到作者的内心中。“加絮念征徭”出自《唐诗纪事》,据蔡义江着《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说:
唐开元时,宫中制棉袍赐边军。有士兵在袍子中找到一首诗说:“沙场征戌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棉。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士兵把诗交给将帅,将帅进呈玄宗。查问结果,是一个宫女所作。玄宗就叫她离开宫廷,嫁给了那个士兵。
作者使用这个典故,显然是把真事比作藏在棉袍中的诗,以“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来表达自己愿与后人结缘的心愿,并以此说明他的作品来自天上,来自在皇宫,并非凡品。
如果说书中的主人公是十四阿哥胤祯,那么作者对这一点的暗示应该不止这些,肯定还有其它的表现方式。或者说,还有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进一步印证这一点,否则如何让人相信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作者能把真事隐藏在书中,自己的身份同样也可以隐藏其中,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只不过,由于这个问题过于敏感,作者隐藏的手法或许会更加隐蔽,更加不易觉察,而我们的解读要想不费周折,不花力气是不可能的。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漫无边际的到处寻找,总要有一个主攻方向,总要有一个相对明确的目标,否则费了半天力气,还不见得有成效。这个主攻方向,这个目标并不复杂,就是把目光锁定在有明显主人公或作者特征的人物身上,如:探春、宝玉、黛玉、跛足道人等。作者往往会把他们作为载体,将这些信息化整为零的分散在他们身上,这样既达到了隐藏的目的,又不至于石沉大海。我们只要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通过剥茧抽丝的方式,一点一点的拼凑起来,主人公的原型就会清晰而又生动的呈现出来。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这些人物的信息。
1、探春——脂砚斋——十四阿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