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沙王乂 02(1/2)
( ) 最可怕的是经赵王、齐王之乱,诸王密探朝廷虚实,看清朝廷外强中干。河间王、成都王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一有不满,只想用“示威”一策。
几日之后,河间王再次召见李含,问西蜀动乱之事,李含知道,推荐其为河南尹的奏章已经送走,此事十有**板上钉钉。怕河间王令他带兵去西蜀,就对河间王说:“帝失其鹿,政权在诸王中转,我们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潼关,以防天下有变。再说朝廷支不动我们,还会支他王,我们不用管西蜀。”河间王同意。
一己之私,西川不为国家所有了。西川的事,非常复杂,即涉及到游牧与农耕的矛盾,又涉及到朝廷派别斗争,而且这种势力起起伏伏,讲少了说不清,讲多了又影响本文的紧凑性。
其主因还是游牧生产方式,不能养活太多的人口。而当时农耕社会底下的生产力也只能自足,很难给予游牧太多的支持。游牧民族拜服入魏晋,迁入关中数十年,几十年间没有战乱,人口繁盛,游牧民族的人口达到顶峰,牧羊、已无法支持其人口。
当时农耕生产不足,也支持不了多少粮食,社会开始动荡。
不能简单的说“汉民”在粮食买卖中欺诈胡人,因为汉人余粮也不多,肯定越卖越贵;也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胡人抢粮。
就像在宋朝之前,人口一到五千万上下,朝廷就开始走下坡路,两汉、隋、唐均是。
1944年底,黄炎培问朝廷兴败的周期规律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农耕社会的人口问题。
人们一直在嘲笑嘉庆、道光败光了康乾盛世的老底,岂不知嘉庆、道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端勤奋的皇帝(只能和其他皇帝比)。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农耕社会模式下的终极问题,一旦出现连年的天灾,社会将沸腾。
据估计,顺治八年至十八年(公元1651——1661年)人口不过一亿左右,到了乾隆五十年,却增至三亿。同一时期,耕地虽有扩大,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平均每人占地从原来的五亩多,下降为两亩。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