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拜师(2/2)
“伯喈公,容在下助一臂之力,还请宽恕僭越之处。”见此,诸葛亮连忙过去搭把手,扶起蔡邕另一边,将蔡邕送进马车里。
多献殷勤,总是好的。谁家不喜欢勤快的孩子。
“多亏了诸葛公子相助。你也快快上来吧,以便让车队启程,早些赶路,免得今夜得露宿山野。”蔡邕进了马车内,坐稳扶好,便招呼诸葛亮也上马车内。
“在下这就上来。”诸葛亮答完便在车夫老仆的帮忙下,也攀上了马车。待上了马车,刚刚坐定。又谢道:
“多谢伯喈公相邀,小子受宠若惊,言语举止之处若有不当,万请海涵。”
“无妨,无妨,老夫观公子口绽莲花,处变不惊,也是个妙人,况且旅途枯燥,读书之余有个人做伴,也是好事。”蔡邕笑呵呵,看着肤白皮嫩,一脸稚嫩的诸葛亮,喜欢得很。
要是也有个儿子,长得如此俊俏,该多好啊。
可惜阿琰却是个女儿身,蔡邕如是想。
“敢问伯喈公,此书可是家父口中时常提起的《熹平儒经》?”诸葛亮突然瞅见马车内的案几上,摆着一本被抚磨得光滑的经书,经书的封面上赫赫写着:《熹平儒经》四个大字,不由脱口而出,向蔡邕求证此书。
“哦,小公子知道此书?”蔡邕倒是好奇,这书要是从一个成年的文人儒士说出来,并没什么。但一个二三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书,就显得啧啧称奇了。
毕竟,大汉朝只要读过书的,都知道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所以蔡邕的车上有蔡邕正在注解的熹平儒经,也属正常。
这熹平儒经乃是蔡邕花尽心血,想将世间儒家经史进行标注解释,以便订误正伪,平息纷争,为天下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免得大汉儒士文人治学不谨,学派各一。
“家父以此书的注释推崇至极,每期但有所出,必图一观。曾说天下文人对儒学所治最深,当属伯喈公,对《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二传的研究,可称一绝,乃是一代文学大宗师。”诸葛亮不知道诸葛珪有没有读过《熹平儒经》,也不知道诸葛珪关不关心儒家经典著作之争。
也许诸葛珪早在泰山郡郡丞的位置待久了,沉迷于官场俗务,对治学已是泯然于众人矣。但诸葛亮只能这么说,先引起蔡邕的共鸣,再利用以往自身对这些儒家的理解,相信可以与蔡邕清谈一二,不露出马尾巴。
“令尊过奖了,老夫身无他长,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罢了,能为天下读书人做点事情,也算遂了老夫的心愿,实在是谈不上文学大宗师这些清誉。”蔡邕虽然嘴上说着注解《熹平儒经》只是份内之事,眉眼之间却也对这事极为自得。
毕竟身为读书人,又身在如今的大汉官场,能一心做些跟读书人有关的事,也是难得。
“小子斗胆,恳请伯喈公收为学生。”诸葛亮突然跪拜在地,想要拜师。
83中文网最新地址www.83zws.com